首頁 人物特寫

溫文龍用鏡頭訴說生命 發揚鄉土文化

溫文龍向小朋友解說著自己故鄉的歷史古蹟。

溫文龍從瘋狂拍照的知名攝影家到投身文史工作、耕耘鄉土教育。拍照、出書、記錄、導覽、旅行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生活,但是旅行了二十多個國家之後,他發現還是台灣最好,於是,他回歸到台灣這塊土地默默耕耘。

丟下沉重獎杯│享受攝影之路

溫文龍對攝影的喜愛和投入是一個滿腹掙扎的過程,他於1981年開始接觸攝影,並於1983年加入攝影學會,當時溫文龍在全省攝影學會的知名度是很高的。他參加攝影比賽得到的獎盃超過一百多座,但因害怕嘗到失敗的滋味,因此每一個獎盃都帶給他很大的壓力。

更辛苦的是,一次次的搬家之中,那些獎盃也成了他最大的累贅。直到搬第四次家,他僅保留了幾座具有特殊意義的獎盃,把其他一百多座獎盃全數丟到垃圾車,當丟掉的一剎那,心頭頓覺輕鬆。溫文龍當下體悟到什麼叫做「放下」,也知道自己將開始走出屬於自己的攝影之路。

攝蓮感化人生│誠心訴說故事

溫文龍原本拍照是為了得獎,要去迎合評審的眼光,是為了「名」、「利」而拍,為了別人而拍。全台灣最漂亮的蓮花拍攝地點是台北植物園,連續5年溫文龍一大清早就搭公路局到台北拍蓮花,每年要上台北十幾趟,將盛開的花朵拍得美美的,為了得獎幾乎所有攝影人都這樣拍。

溫文龍現在拍蓮花,主要是想拍出蓮花的生命力。

後來他改變了,他想拍的是蓮花的生命,在得到園主允許後,踏入蓮花池,蹲下身軀,赫然發現蓮葉底下有很多埋在汙泥裡夭折的花朵,他體會到什麼是「出淤泥而不染」,這是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他也拍到了蓮蓬和蓮藕,體會到「花落蓮生」生生不息的哲理。

溫文龍將拍到的蓮花生命故事帶到少年監獄,向那群年輕人說:「你們剛從母親肚子出生時是多麼的純淨,由於受到社會大染缸的汙染進到這裡,希望你們都能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出了這個門(監獄)再也不要回來。」他看到有些年輕人的眼睛泛著淚光。溫文龍告訴舍監:「只要能救一個人,社會上就多一個有用的人」。

溫文龍說:「從相機鏡頭,我找到了寬廣的路。」二十幾年前溫文龍擔任文化中心的專業攝影師,在新竹拍了200場以上的表演,在拍照中他看到了不同的舞臺人生,有些表演開演時二千多個座位空空蕩蕩的,只有十幾位觀眾,而演奏者仍必須全場演奏完才能下臺,他感受到那種孤寂,他感慨的表示:「這就是人生,即使台下只有一位觀眾,你也要演奏下去,因為他是你的知音。」

後來溫文龍將拍照的各種題材串連成一個個生命故事,成了他拍照的獨特風格,這種快樂是自由自在的。

全心投入鄉土│留影照片歷史

溫文龍在1981年就開始玩相機,迄今已三十年,他在新竹市文化中心當志工,負責文化中心所有活動的攝影紀錄,也因此有機會參加全省各地文化中心舉辦的研習活動,他最有興趣的拍攝主題是古蹟,將面臨拆遷的古蹟拍照作紀錄,並舉辦了一次攝影展。

新竹省中的老師張德南,去參觀溫文龍的攝影展時指著他展出的作品,詳細的告訴他每張照片背後蘊藏的故事,溫文龍深受感動,也啟發了他更深入的去研究每棟建築物遺留下的豐富內涵與典故,這可說是他投入文史工作的起源。
 

古蹟是溫文龍很喜歡的拍攝主題。

此後,溫文龍立志要踏遍台灣的每個角落,利用5年的時間將全省約300座古蹟拍完,包括金門、澎湖等外島。在1991年溫文龍參加台南文化中心的一次研習會中,他深深體悟到,不管這些古蹟在哪裡,其實最重要的是在地文化的深耕。溫文龍想:「我為什麼不好好的將自己的家鄉,透過照片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因此溫文龍回到新竹,並且默默透過相機將在地文化深深耕耘。

專職文史工作│傳承文化精神

溫文龍投入文史工作大半輩子,當被詢問到將來的目標和計畫,溫文龍表示將文史工作向下扎根是他認為最重要的事,也是他目前正在努力,會一直持續下去的目標。

由於導覽的專業,他多次應邀到大陸廣東省惠州市旅遊局授課,感受到大陸文化的貧瘠,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及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中國傳統五千年文化在大陸嚴重斷層,三十年來幾乎一片空白,相比之下,台灣的文化是深厚、多元而豐富的,深切的體認讓他有想將傳統文化保存、傳承的使命感。

溫文龍認為傳統建築除了美學外,更可貴的是蘊藏的文化精神與道德內涵,他會為小朋友做建築解說、古蹟巡禮,用生動的故事表達出來,看著小朋友臉上流露出感動的神情,就是讓他感到最欣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