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藝術長河

御座樂復興 再現琉球 宮廷雅樂文化

文/嫣華、廖真佩

沖繩以前被稱為「琉球」,在琉球王國時代,曾經有一種中國曲風在其宮廷風行一時,是專門為琉球國王、中國冊封使、薩摩藩主和幕府將軍等,演奏的音樂。這種音樂叫做「御座樂」(「御」是尊敬語),《琉球國由來記》記載:「 御座樂因為坐著演奏所以稱為御座樂」。

從1392年始,琉球國向當時中國明朝進貢,明皇帝派遣閩人36姓至琉球,教琉球人學習中國禮儀。於是琉球學習中國文化、和中國有極密切往來,中國傳去的音樂因此盛行。自1404年起,琉球只要新國王登基,中國便會派遣使者來琉球「冊封」。琉球王府即準備歌舞宴會款待冊封使節,其中更包含了御座樂。

®御座樂消失 圖冊拼湊還原

「御座樂」樂曲包括:中國宮廷音樂、中國民間音樂等。在琉球王國時代,「御座樂」的成員清一色都是由十幾歲的少年貴族擔任,他們稱為「樂童子」。御座樂成為琉球宮廷音樂的一部分後,在盛會或隆重儀式時才會演奏。

1879年,隨著廢藩置縣、琉球王朝的消亡,在宮廷演奏的御座樂,失去了承傳和演奏的機會,迄今的100多年期間,為人們所遺忘。加上琉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遭受波及,首裡城(王宮)被焚毀,連同城內的文物包括「御座樂」樂器、資料也一併毀壞殆盡。近年來隨著首裡城相關資料陸續發掘,當時曾演奏過的「御座樂」也受到了關注。

在御座樂消失期間,琉球人把御座樂叫做「幻」的音樂,其實是帶著惋惜的心情,認為是不可能再聽得到的音樂;他們希望有機會能將當時的御座樂復興起來。

琉球人把御座樂叫做「幻」的音樂,其實是帶著惋惜的心情,認為是不可能再聽得到的音樂。(大紀元資料照)

然而如何重現將已經消失了100多年的音樂呢?對沖繩人來說,百年前聽過琉球「御座樂」演奏的人已不在世,也找不到樂譜,如何能「重建聲音」?於是,他們組織了「御座樂復興研究會」與「御座樂復興演奏研究會」。在少數可以參考的珍貴文獻資料中,他們發現了一卷關於御座樂的畫卷;依據圖冊,從零開始,把消失的文化一件一件的還原、拼湊起來。

®再製御座樂器 世紀文化工程

曾經擔任「漢唐樂府」副團長,同時也身兼南管樂器製作者的陳焜晉,當時受邀到琉球演出,因緣巧合和琉球御座樂結下不解之緣。讀農業學校畢業的陳焜晉,由於興趣,從笛子、洞簫吹奏開始,至今已經在國樂中浸淫了30多年。

他表示,日本人抱持著認真、嚴謹的態度在復興御座樂,以收集到的各種資料,要求他做出他們最理想的樂器;但「御座樂」樂器的真實樣貌,只有一些圖片,和簡單的尺寸紀錄可參考。要把遺失在歷史洪流中的18件樂器做出來,對於陳焜晉來說,是極富挑戰的世紀文化工程,但也別具意義。

陳焜晉花了一段時間,將它的尺寸比例隨照片放大,設計整批樂器的構造圖,在實驗中不斷揣摩當時樂器的構造和音色。陳焜晉憑著自己對國樂的音感,和南管樂器製造的功底,經過再三的試驗,終於將御座樂樂器製作出來。看到御座樂的復興,呈現在觀眾眼前,他感到非常的欣慰。

御座樂樂器,十分精緻、漂亮,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樂器不太一樣。有一件幾乎失傳的樂器-「提箏」,外形似「古箏」,但是在比例尺寸上又小了很多,而最特殊的是「提箏」的演奏方式,同西洋樂器小提琴,是拿在手上用拉的,只是提箏用竹棒。

提箏外形似古箏,但是在比例尺寸上又小了很多,演奏方式,同西洋樂器小提琴,是用拉的,只是提箏用竹棒。(大紀元資料照)

陳焜晉說:「除了聽覺的享受以外,視覺美感也很講究,所以在宮廷的樂器是富麗堂皇,很高貴的。有的樂器是目前已經很少見了,甚至於有的已完全失傳了。」

御座樂樂器,十分精緻、漂亮,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樂器不太一樣。(大紀元資料照)

®用心力跨文化與時空隔閡

御座樂雖然源自中國,然而在中國能否找到御座樂的原來曲式? 製作御座樂樂器的陳焜晉表示,台灣的南管還保存原來那種感覺;然而發源地的中國,經過一場文化大革命之後,古老的文化已蕩然無存。他認為,音樂的感覺很重要,技術那是另外一個層面,是可以克服的。音樂的傳統、古樸那種感覺,如果要將其牢牢的記在心裡,並不容易。得要對它有所認識、接觸,浸淫在那種音樂裡邊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夠從內心裡體會它的內涵。 他說:「古老的東西跟現在的東西截然不同。我們看到很多現代的一些學者,在學時,常常用現在的思維來評判古代的東西,這是非常大的一個錯誤。」

而日本人學習中國音樂,有兩點對他們來說是比較困難。一個是他們較習慣琉球音樂的音階和工尺譜,而「御座樂」是屬於中國音樂,音階完全都不一樣,他們得先適應且學看簡譜;另一個是歌詞發音。因為御座樂是由「樂」和「唱曲」所組成的,而「唱曲」部分還有中文歌詞。在琉球宮廷時代,是在漢字旁邊添加他們的注音,以便唱出中文字的發音。但對一個外國人來講,在咬字方面仍就非常吃力。

雖然有那麼些困難,但是日本人學習的態度就是那樣的「認真」、「嚴謹」。非常專心的做記錄、筆記,不光是錄影錄音,甚至於發問一些問題,都很實際切重所需。他們的學習態度,讓陳焜晉覺得非常的敬佩,無怨無悔投入了無數的心血。

雖然御座樂曾經是琉球歷史文化中的一部分,但琉球人對它卻是完全陌生。從1996年開始積極復興御座樂,費時將近10年的時間,終於有了成果。「御座樂復興演奏研究會」會長比嘉悅子,不但是一位聲樂家、也是一位元民族音樂研究者;她表示,御座樂的歷史幾乎是完全消失無蹤,所以開始的時候,成員認為他們可能要花30年,才能將「御座樂」復興。但是,因為他們認真投入,彙集各方在音樂上的專業人土的熱心幫忙,終於在10年後的今天就可以在各地演出了。

「御座樂復興演奏研究會」團員,無私付出、參與御座樂演奏,就是希望能將琉球王國歷史中的優美音樂,介紹給更多的人,和大家一起分享。現在演奏出來的音樂,說不定已失去原來的感覺,也可能加入一點點的琉球風,然而在一點一點的修正過程中,相信「御座樂」將會越來越貼近原來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