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要聞

透支生態與倫理崩解 中國經濟危機

【記者陳瑋臻/專題報導】中國經濟發展已難以持續,而跡象可從樂觀數據下的陰影、透支生態環境及倫理秩序崩解方向看出。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何清漣表示,一旦中共失去「經濟發展」這一最後手段,危機必將從社會領域延及政治領域,漸次轉化為政治危機。

透支生態 資源供給注定不可持續

何清漣表示,從根本來說,一個社會賴以生存的4個基本要素包括生態環境、道德倫理約束,作為生存底線的就業與政治整合力量。其中生態環境是一個社會的生存基座,基座的堅實與否,也決定一個國家與民族的生存狀態,因此一個國家的生態安全就是這個國家政治安全的最終保障,然而中國持續30餘年的經濟發展,恰好是以過度透支生態環境為前提。

她指出,中國經濟增長是種粗放式增長,所消耗的能源比例遠遠高於中國GDP在全球GDP總量中的份額。2009年中國GDP占世界的8.6%,卻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而同年美國GDP占世界的24.3%,煤炭和石油消費量分別占15.2%和21.7%。

據資料顯示,中國1/5耕地受到嚴重的重金屬汙染;城市河段70%受到嚴重汙染,中國人的飲水安全早已成為嚴重問題;全球10大環境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中,中國占8個;國土荒漠化以每年2,6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自西向東推進,最嚴重的是,人口與資源一直高度緊張的中國,如今還面臨如何消化巨大的生態難民問題。

何清漣提到,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就透露,由於廣大西部和生態脆弱地區難於承載現有人口,全國22個省市需要遷出1.86億人,而能夠接納人口的東、東北部各省最多只能接納3千萬人,屆時全國將有1.5億人口淪為生態難民,有鑑於近3年生態難民的快速增長,人數恐已超2億。

她強調,資源配置的效率、社會分配不公平,甚至大政府小社會的惡劣人權狀態,中國人都可以寄望政治體制改革加以改變,但被掠奪得千瘡百孔的生態環境卻無法還原,中國經濟發展已失去環境依托,成為一個災難頻發的國家,這一現實已難以逆轉。

可持續發展的倫理秩序崩解

道德倫理是支撐任何社會持續發展的四大重要支柱之一,但中國現實已一再表明,這一支柱已傾塌,而這影響除使中國因偷竊知識產權,使得外企不敢將自己投入巨資開發的技術進入中國,進而無法將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外,食品安全更是讓中國人確實感到自己生活於危機之中。

由於中共監管不力,在犯罪成本低與獲利不成比例下,有毒食品不僅未能禁止,反而越演越烈。何清漣強調,不少中國人都知道,那些從事種植業與養殖業的農民,都有為自家專門種養之物,絕對不吃那些他們作為商品銷往市場的產品;只是這類行為已不限於關起門來禍害同胞,而是「環球同此涼熱」,這是經濟倫理正在崩解的中國,以貿易大國在登上全球經濟舞台後,世界正在為之付出的代價。

她也提到,若這種趨勢得不到遏制,對中國人來說,最無可迴避的危害是生態環境進一步的惡化,受汙染的食物絕不只來自那1/10受到嚴重汙染的農田,而是生態安全構築的食物供應鏈將充滿安全隱患。

何清漣指出,中國正處在一種難以突破的瓶頸,過去30年的環境透支,環境與勞動力生命福利的低效已難以為繼。支持中國從勞力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創新能力不足,持續多年的高通膨使得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難,民怨沸騰,再加上過度緊縮銀根,導致中小企業融資極為困難,現已進入2007年以來的第二輪倒閉潮,在這些情況下,人民就業問題將更加突出。

至於政治上,今年北非、中東獨裁國家相繼倒台,中共過去認為只要保持經濟發展就能維持其政治統治合法性的想法,被這些國家的現實擊得粉碎,因為除了埃及略低於中國外,利亞2009年人均GDP為1萬6,100多美元,遠高於中國人均GDP4千左右,這些國家的麵包契約都比中共行得更好。

她指出,在面對中國各種糾結的社會矛盾及一場網上發動的茉莉花革命,都將中共折騰得如臨大敵,在此情況下,維護共產黨統治成了第一需要,這也就是中國公共安全支出逐年攀升,並超過軍費開支的原因。

何清漣強調,中國政府的高度腐敗、社會分配嚴重不公、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社會反抗事件頻發、犯罪率居高不下等,早就成為外化的社會危機,一旦失去「經濟發展」這一最後手段,危機必將從社會領域延及政治領域,漸次轉化為政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