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紀元副刊

《放學後才是關鍵》

文/黃能得

(雅德賽思兒童學社創辦人)

每一個老師設計的課程都不一樣,但都有一共通前提:不脫離真實人生和生活趣味。像是看地圖坐捷運巡禮大台北、探索活生生的自然與人文知識、體驗在地生活文化等,遠遠比在教室裡看投影片、紀錄片好玩得多?

我之所以要創立「共學共遊」教育精神的兒童學社,是看到目前的教育環境問題叢生,不但讓孩子不快樂,更失去了重要的競爭力。表面上,造就了用功苦讀成績優秀的學生,事實上,他們的幸福成功卻因此減損流失。「共學共遊」教育模式的本質不是只要孩子快樂、將未來的生存競爭放一旁,反而是積極運用快樂和遊戲的方式,有效培植孩子更強的競爭力,邁向幸福成功的未來人生。現在少子化造成教育機會過剩,全球化造成未來工作機會稀少。若依照台灣教育強調紙筆測驗,校內競爭成績排名,缺乏生活體驗磨練的「學業至上」傳統方式,是非常令人憂心的。

然而,未來是全球化競爭的時代,著重發揮個人特色與創意、講求團隊合作,才能發展生存。

父母早該放棄升學主義的窠臼,應該把教育重點從就學轉移到就業,放在如何發掘孩子個人的志業特質,培養大能力,以因應未來人生挑戰。

教育的目標可以很嚴肅,然而教育的氛圍卻可以溫馨有趣。看過經典名片《真善美》的讀者,對裡頭一個老師帶著幾個孩子,在風光明媚的山坡上席地而坐、輕哼歌曲的畫面一定印象深刻。這樣美好的教育憧憬,只能在電影或小說裡出現嗎?我想不是的,至少在「共學共遊」的大前提下,我們施行的正是在生活中優遊享受的學習模式。

反觀台灣孩子小學放學後,正過著苦惱的課後生活。不是長期關在「安親班」、就是忙於趕場「才藝班」「英文補習班」。學社老師每天利用課後以及假日時間,帶領孩子快樂學習。輔助學校教育不足之處,開拓豐富的學習體驗,協助忙碌父母實踐家庭教育理想,預備各種情境讓孩子深刻體驗生命並進而成長茁壯。

或許家長應該考慮讓孩子脫離苦海,可以合作聘請老師,組成「共學」團體,給孩子海闊天空的教育體驗:共聘一位老師帶領四至七位學生,大夥兒一起寫作業、討論功課、到公園運動遊戲、外出參觀增廣見聞、遊山玩水……多麼快樂,宛如電影《真善美》。

我們每一位老師都是經過嚴格的徵選程序,擁有豐富的學養和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備活潑樂觀的開朗性格。在不脫離真實人生和生活趣味的共通前提下,每位老師各自發揮所長,教學計畫無不獨特而多元、充滿生活創意:像是引導學生看地圖坐捷運巡禮大台北、探索活生生的自然與人文知識、體驗在地生活文化等,就會比在教室裡看死板投影片和教材有趣得多、好玩得多。

每週三參訪活動,運用機關團體組織,拓展孩子的生命視野:老師帶領孩子固定外出參觀天文館、科學館、圖書館、史博館?等不同主題的博物館,深入進行各項主題學習。

打開孩子敏銳的感受觸角,強化寫作力:而一般家長最傷腦筋的作文能力,其子缺乏體驗和感受所致,老師便藉著帶領孩子閱讀經典名著及欣賞電影名片,長期培養讀書興趣,建立孩子對文學的喜好。孩子有了感受之後,所謂「有感而發」,文字駕馭力自然水到渠成,作文成為輕鬆的文字遊戲。

運動改造大腦,讓孩子頭好壯壯:誰都不希望讓自己的孩子變成籠中鳥、飼料雞。孩子們堅實的體能訓練,更是我們生活教育的重點,老師會與孩子討論如何逐步學會單車、直排輪、游泳、體操、攀岩、跆拳、射箭、籃球、足球、棒球、羽毛球等好玩又健身的運動技能。

在生活中學英文,實用,孩子就記得住:如果孩子只在教室裡才會讀英文、黑板前才會講英文,這種無法活用的課堂學習不能成為孩子真正的實力。「共學共遊」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實地逛街察看,收集英文的商店招牌、商品指示、看外國電影等,在生活中快樂學英文。

一般家長如果知道,孩子能夠和老師一起規劃籌備寒暑假旅行,深入探索台灣各地;國小一年級的孩子也能在外過夜、旅行,甚至自己洗衣服、整理行李,肯定會覺得很驚訝吧?深具困難度的旅行,在稚嫩的小一學生眼中居然變得如此輕而易舉、樂在其中。

跨領域整合,多元學習國際觀:像我們有位主修俄文又曾擔任過劇團演員的老師,就辦過「俄文」體驗營,生活化的教學讓孩子從簡單俄語學習中,認識俄羅斯文化、美食、舞蹈,還教會孩子幾句遊戲童謠、排演短劇,也許算不上是多學一種語文,但至少能讓孩子輕鬆地接觸另一國語言、文化,建立國際觀,同時開拓多國語文基礎能力。

從當小老師、主持週會,讓孩子習慣團隊溝通的能力與技巧:現在台灣孩子最缺乏的同儕互動,無從培養起領導統馭的能力,如果課後仍留在注重學業的安親班,就更沒有機會學到。因此設計活潑多元的活動,讓孩子互動密切,或經常安排不同議題的分組討論,學習如何形成共識及企畫執行,加強孩子團隊合作的能力就特別重要。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超級偉大的教材,而遊戲與活動本身,更是帶領孩子成長的最佳教具。在生活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

「共學共遊」的教育就是把握當下,無學不樂、無樂不作,每一個片刻都在為孩子締造健康成長的未來人生。

當父母看著自己孩子能夠開會討論籌劃活動、訂定主題、蒐集資料、擬定計畫、落實執行,甚至進行街頭愛心募款,或是自動賺取零用錢,養成獨立勤儉的生活能力,肯定會欣喜萬分。

透過「共學共遊」的模式,學會卓越能力就有如水到渠成般容易,比自己一再地對孩子緊迫盯人、耳提面命、說教嘮叨,來得有效多了。

一般家長如果知道,孩子能夠和老師一起規劃籌備寒暑假旅行,深入探索台灣各地;國小一年級的孩子也能在外過夜、旅行,甚至自己洗衣服、整理行李,肯定會覺得很驚訝吧?深具困難度的旅行,在稚嫩的小一學生眼中居然變得如此輕而易舉、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