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寰宇搜奇

施比受更有福 利他者較易成功

實驗證明,施比受更有福,「給予者」往往是最後贏家。(fotolia)
實驗證明,施比受更有福,「給予者」往往是最後贏家。(fotolia)

【記者李成俊/綜合編譯】許多人認為「商場如戰場,掠奪為王道」,偏信「只顧自己利益,不管他人死活才能成功」的歪理。德國最新的研究卻發現,願意無私「分享」資訊給他人者,反倒會獲得更多回饋,成功機會因而更高,間接證實了「施比受更有福」的至理名言。

據《每日郵電報》報導,德國蒂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übingen)的研究團隊將受試者依人格特質分成3組:給予者(Givers)、索取者(Takers)和互利者(Matchers)。

在社交兩難實驗中,每個受試者被給予大約240英鎊的虛擬財產之後,他們可以自行決定要放多少金額在群體共有的財產中。當群體共有的金額增加2倍後,受試者會被告知,然後將錢平分給群體內所有成員。

因此,假如每個人都願意捐款,對整個群體會更有利;若群體中多數人都捐贈,只有少數不捐,那麼這些少數不捐的人,在分配上將得到優勢。

研究者利用這個「策略訊息分享任務」(strategic information sharing task)來檢試受試者會分享多少和分享哪種訊息:他們究竟會分享最不重要且眾所周知的訊息,還是個人所知真正重要的訊息。

研究發現,「給予者」在群體中不僅分享財富,還會彼此互換重要訊息;相反地,「索取者」會保留所有的錢,並且保留各種不同訊息,不願分享。亦即「給予者」較「索取者」更不會自我導向和孤芳自賞。

此項新的研究給管理階層的啟發是,要讓組織中的知識交流最佳化,僅提供知識管理工具還不夠,管理階層還必須了解下屬的人格特質和彼此的互動關係。

美國華頓商學院格蘭特(Adam Grant)教授的暢銷書《施與受》(Give and Take)也呼應了這份研究的看法。他在書中寫道,事業上最失敗和最成功的人,大多是「給予者」,而「索取者」和「互利者」往往是事業上的平庸之輩。據他觀察,能夠帶領公司走向成功的人並不是後兩者,而是「給予者」。那些信奉「利他主義」的人,能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往往才會是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