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行星以她命名 洪瑀勇闖MIT追夢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表彰洪瑀(左3),以她的英文名字「Jacquelinehung」為一顆新行星命名。洪瑀的父親是建築師洪迪光(右3)。(記者鍾元/攝影)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表彰洪瑀(左3),以她的英文名字「Jacquelinehung」為一顆新行星命名。洪瑀的父親是建築師洪迪光(右3)。(記者鍾元/攝影)

【記者鍾元/報導】 2010年北一女高三學生洪瑀,在Intel國際科展勇奪第一名,高中畢業後如願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就讀,MIT讓一顆新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今年洪瑀剛取得MIT大學電機系學位,進入MIT研究所就讀的她,已得到Artsy公司優厚待遇的工作。洪瑀勇闖MIT追夢的故事,背後有一位開明的老爸洪迪光,他凡事鼓勵孩子嘗試,相信「家庭應該是孩子追夢的後盾」。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是諾貝爾得主的搖籃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861年創立,是諾貝爾得主的搖籃,曾培育過81位得獎者,比哈佛大學40人多一倍。MIT研究所以往收過上百名台灣學生,但大學部錄取的台灣學生屈指可數。洪瑀新書《星星女孩遇見MIT》日前發表,書中提到MIT很重視學生創意及在志工方面的表現。洪瑀申請時,將在校得到的400多張獎狀和文件寄出,在MIT面試時,對方還難以置信問她:「妳做了這麼多事,還有時間睡覺嗎?」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表彰洪瑀,以她的英文名字「Jacquelinehung」為一顆新行星命名。(天下文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表彰洪瑀,以她的英文名字「Jacquelinehung」為一顆新行星命名。(天下文化)

洪瑀的父親是建築師,她從小就展露繪畫的天賦,從畫卡通人物,到接觸水彩、油畫,並曾拿過一些金牌獎。她也很小就跟電腦結緣,國小有一天經過住家附近的資策會科技大樓,看見暑期電腦資訊課程開設動畫、網頁製作、電腦組裝等內容,她就回家跟父母表達想參加的意願。資策會工作人員沒想到有小學生會來報名,她成為班上年紀最小的學員。由於從小對繪畫及電腦的興趣,讓她以後走上資訊工程的路。

除了繪畫、電腦專長,閱讀一直給洪瑀帶來很大的樂趣,洪迪光從小就讓女兒到英語安親班和外籍老師學英文,也讓她去學速讀培養閱讀能力。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洪瑀陸續讀完七冊《哈利波特》英文版,課外的大量閱讀,為她的英文打下紮實的基礎。洪瑀在讀北一女時,憑著流利的英文能力,曾經讓來台訪問的美國國會議員對她豎起大拇指。

此外,在父母安排下,洪瑀從小學鋼琴、後來也學長笛。熱愛游泳的她,運動方面還喜歡打羽毛球、跳街舞,還會編舞。多才多藝的洪瑀從小樂於參加比賽,小學六年級曾獲得資訊應用楷模的「總統獎」。她也很有領導能力,小學是學校自治市市長、高中是數理資優班成果發表會總召集人、在北一女也和同學創辦投資理財社,請到台大財金系教授陳明賢指導,協助北一女學生到台大聽課。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表彰洪瑀,以她的英文名字「Jacquelinehung」為一顆新行星命名。(記者鍾元/攝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表彰洪瑀,以她的英文名字「Jacquelinehung」為一顆新行星命名。(記者鍾元/攝影)

MIT學生清楚未來人生目標

2010年在英特爾國際科展中,洪瑀和同學林季潔以「鐵硒超導奈米顆粒製程及物性分析」拿下化學類團體組金牌,她能得到英特爾國際科展一等獎,獲得中研院院士吳茂昆的大力協助,提供實驗室讓她們使用。因為洪瑀在國際科展拿下大獎,MIT以她的名字「Jacquelinehung」為一顆新行星命名。

洪瑀說,到MIT就讀後,發現他們的生活中,從來就不會只有「唸書」這件事,每個人更重視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有了具體目標之後,對於學業的安排、能力的培養、人際關係的經營,也讓自己都有更清楚的方向。「MIT校園中非常重視團隊合作的風氣。」洪瑀說,在台灣求學時,她的學業幾乎是「單兵作戰」為主,來到MIT之後,幾乎每堂課都需要團隊合作。

她發現,美國學生不但不怕跟教授互動,還會主動約教授聊天、喝咖啡,相形之下,國際學生因為含蓄害羞,習於和教授保持距離,反而少了很多可以直接從教授身上學習的機會。洪瑀就讀MIT獲全額獎學金,大三時曾至劍橋大學交換學生一年,在歐洲自助旅行1個月,暑期到知名企業摩根大通、Google、Artsy等企業實習。

她還主動找80多歲數學大師Gilbert Strang教授寫推薦信,並因優異表現獲得一臂之力,讓她順利申請到獎學金。洪瑀剛升上碩士班,就已獲得Artsy公司優厚待遇的工作,年薪達12萬美元。她鼓勵年輕學生,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將夢想「拆成小塊分階段來實行」,逐步規畫、完成,才有機會實現目標。

洪迪光鼓勵孩子有能力要回饋社會

洪迪光對女兒的教育,維持著傾聽與開放的態度,凡事孩子有興趣的事物,都鼓勵孩子嘗試。他要求,洪瑀和兩個妹妹一定要具備「英文、口才與電腦」三個能力,對於學業的表現,則很少給她們壓力。他表示,對於家長來說,洪瑀快樂學習的成長經驗,也可以提供一些教養孩子的參考。

他分享「投籃理論」,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要鼓勵孩子勇於挑戰自我、多參加比賽,就算是失敗也沒有關係,只要勇於出手,一定會有收穫,「家人始終是孩子最有力的後盾」。他也分享,「口渴理論」是避免強迫孩子學習,讓孩子自己發覺所需,轉換成學習的動機,「就像渴了會找水,不渴時給她再多水都沒用」。

洪迪光表示,他最想教孩子的是懂得愛人與尊重自己。從小他就鼓勵孩子尋夢、追夢、圓夢,但是也經常告訴她們,這一切最終的目的,是發揮生命的價值,不論是成為明燈、大樹,或是橋樑、雨露,最重要是為社會帶來貢獻,世界因為你的存在,變得更加美好。「我經常鼓勵洪瑀,未來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回饋這個社會。懷抱著這樣的理念去追夢,妳的步伐才會邁得更踏實。」

記者會當天邀請許多民間關心教育的企業與基金會代表、北部多所高中校長共同出席,包括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馬玉山、執行長馬銘嬭、奇哥企業董事長陶傳正、公益平台基金會執行長蔡慈懿、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副執行長米君儒、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馬蕙蘭、前北一女校長張碧娟、建國中學校長陳偉泓等人均出席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