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農產問題仍懸 學者:不應輕啟談判

【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這次兩岸貨貿談判,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認為,政府只是想向人民交代,製造好像不同於服貿協議黑箱的假象,只是做做樣子罷了,對於雙方同意市場開放分5種降稅安排,他說,「政府等於自打嘴巴。」

邱俊榮直言,當初政府就不該輕啟貨貿談判,因為貨貿協議關鍵就卡在農產品問題,現在已是「騎虎難下」,因當初馬總統信誓旦旦不會開放中國840項農產品,但正是中國最希望開放的項目。最後只有兩種結果,若不開放,就陷入僵局;若開放,就重蹈服貿協議的覆轍,短期內要通過或有進展幾乎是不可能的。

立委鄭麗君則質疑,以國際慣例來看,完善的爭端解決機制是FTA的先決條件,馬政府急談貨貿,但處理產業受損申訴的爭端解決協議卻無進度,形同是「開放在先,沒有保護」。

邱俊榮表示認同,他更舉例,跟什麼國家簽很重要,當初兩岸簽署《台商投資保障協議》,台商在中國投資哪一項受到保障?簽了都這麼可怕,更遑論沒任何爭端保障的貨貿協議。

邱俊榮說,根據經濟部的回應,其實某種程度,政府在自打嘴巴,這次政府所提出的5大項籃子,都是逐年降低關稅的進程,正可證明自由貿易不可以一次免關稅;他舉例,政府不斷宣稱若是中韓簽訂FTA一次把關稅降到零,對台灣將有300多億元衝擊。既然關稅不可能一次降到零,政府老是把中韓簽訂FTA為例掛在嘴邊,邱俊榮說,「某種程度來說就是恐嚇、騙人的。」

與中簽署 台產業失競爭力

他進一步解釋,韓國已與歐美等國家簽署FTA,無論國內產業、貿易成熟度已穩定,最後再選擇與低價市場的中國市場簽署,台灣的順序剛好與韓國反過來。

跟任何國家談自由貿易協議,一定會影響自身國家的體質,例如與中簽署,未來台廠便會以能夠輸出中國廉價產品為重點,對我企業將失去升級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