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學生偷渡上臉書 教部憂成癮

教育部18日公布學生網路使用調查,高達2成的國、高中生是疑似網路成癮的高風險群,而迷戀網路的原因,多是為了維持友情。(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18日公布學生網路使用調查,高達2成的國、高中生是疑似網路成癮的高風險群,而迷戀網路的原因,多是為了維持友情。(教育部提供)

【記者江禹嬋、方惠萱/台北報導】 網路、3C產品創新發展,學生族群更有機會接觸多種數位產品,上網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臉書(Facebook)更是青少年每日必上的社群網站。教育部18日公布調查,有兩成國、高中生疑似是網路成癮的高風險群;而台灣小學生有65%使用臉書,迷戀網路的原因多是為了「維持友情、掌握好友動態」。

教育部委託亞洲大學、成功大學共同執行「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與分析計畫」發現,雖然臉書規定使用者須年滿13歲,實際上,使用者年齡越來越小,國小有7.8%,國中有17.5%,高中職有14.4%,是臉書使用的高、重風險群。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表示,將要求小學老師告知學童相關規定。

想追蹤、了解朋友動態,是學生上網的最主要原因,使用智慧型手機,在國小至高中職都達到85%以上,較多動機是想打發無聊時間。

在各類網路使用調查,國小在網路遊戲時間每日大於1小時,國中在網路遊戲、社群網站每日各花2小時,高中在社群網站、手機通訊APP每日各花費2小時。84.5%的高中生坦承使用臉書是為了掌握好友訊息,63.2%高中生在周遭朋友都在線上時,最難抗拒玩線上遊戲。

不良習慣隨年齡上升

調查顯示,台灣兩成國、高中生疑似網路成癮。(AFP)調查顯示,台灣兩成國、高中生疑似網路成癮。(AFP)

長期上網也養成多項不良習慣,包含單獨和網友出去、將自己或家人個資告訴陌生人、開啟網路上不明檔案等,在半夜上網、在睡覺時會把手機放在床邊這兩項,在國中生中占12.7%、31.7%,高中生則占20.3%、39.5%。

網路沉迷、成癮狀況越嚴重,將產生疑心、敵意高,自我認同感、幸福感越低等心理問題,同時伴隨著頭痛、失眠、肌肉麻木痠痛、眼睛乾澀視線模糊等狀況。

解決網路成癮 學者:培養孩童興趣

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柯慧貞認為,學生可能依賴虛擬世界抒發情緒及發展人際關係,建議從家庭教育做起,學齡前便教導健康上網觀念,不要為了安撫方便,就拿電腦餵小朋友;學校方面則推動網路成癮的預防計畫,建構嚴重成癮轉介醫療資源與人才培訓。

實踐大學博雅學部教授胡正文指出,網路可能造成孩童「自我感覺良好」,甚至因為藉由網路這個平台收到迴響,而與真實的生活脫節。

胡正文認為,政策方面,可以針對國高中生的課程進行調整,或是改變學生課餘後的興趣,另外家長、學校也要能夠照顧孩子,必須協助孩童更注重運動,或是從各個方面去培養孩童的社交能力,都可望解決學生的上網成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