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兩岸 港澳

走出喪親傷痛 畫作純淨更動人

廖慈倫的作品《鹿港古巷弄》。(廖慈倫提供)
廖慈倫的作品《鹿港古巷弄》。(廖慈倫提供)

文/記者廖素貞、黃子嫣
2000年8月,摯愛的雙親在16天內相繼辭世;生命的無常,帶給廖慈倫很大的衝擊。尤其在最後兩個月,眼看著父母的生命力一天天消逝,卻一點都無法替他們承擔或減輕任何病苦,她的內心盡是無奈和心痛。

廖慈倫說:「如果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無法逃脫的宿命,那從小身體一向不是很硬朗的我,又如何能在生命走到盡頭前減少病苦?於是我積極尋找可以養生的功法。太極拳、瑜伽都短暫地嘗試過,但也都因為覺得太難而放棄。」

2001年10月的某一天,廖慈倫在轉換電視頻道時,無意中看到了介紹「法輪功」的節目。因為受到中共1999年鎮壓法輪功時不實新聞報導的影響,覺得這個功法可能都是那些沒什麼知識的人所迷信的宗教。奇妙的是,接下來一、兩個月中,陸續又在無意中讓她看到介紹不同修煉者的心得體會。

記得最後一次是介紹台灣法輪大法學會理事長張清溪教授全家得法的經過。看了之後,讓她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學術界頗有名望的知識分子會相信它?而且在所有看過的節目中,學員們都提到讀了李洪志師父的著作《轉法輪》之後,身體、心靈有著極大的變化和提升。於是,她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這本書到底有什麼影響力,可以讓人有如此大的改變。

廖慈倫在一次個展茶會中致詞。(廖慈倫提供)廖慈倫在一次個展茶會中致詞。(廖慈倫提供)
專業女畫家廖慈倫。(廖慈倫提供)專業女畫家廖慈倫。(廖慈倫提供)
「從小,我就有一些奇怪的想法。例如,我為什麼會是我?如果我是別人,我現在會有什麼感覺?我喜歡看天空,但更想了解天空之外是什麼?為什麼這世界那麼不公平,有些人總在受苦受難,而有些人卻極其順利和享盡榮華富貴?為什麼人總是有這個煩惱、那個煩惱?人都一定得經歷生老病死嗎?如果人一出生即是面對著最後的死亡,那存在的這段生命歷程有何意義?」廖慈倫如饑似渴地在兩三天內讀完了一遍《轉法輪》,所有這些不得其解的問題,在《轉法輪》這本書裡找到了答案。

得法後對藝術的體悟和創作的改變

目前任教於一所私立科技大學的廖慈倫,繪畫創作是她的研究工作之一,希望能畫出一些受人肯定的作品來。修煉法輪功之後,更了解到創作的過程,其實也是修煉的過程;如何讓自己能夠靜下心來,專注在經營畫面上,本身就是一個考驗。

慈倫的畫作中,富含著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眷戀。她在鹿港系列的作品裡將當地古厝、古風藉由光影的變化和對比的手法,表現昔日的繁華至今日的種種。廖慈倫說:「因為我媽媽是鹿港人,也想說畫幾幅來紀念她。」對於畫的呈現,她認為﹕「光線的變化好像跟生命情境的變化有一些關聯,所以我會想去表現這個東西。古老的房子對應著背後比較現代的建築,也有一種時空轉換的對比。」

一次廖慈倫的舅舅來看畫後,高興得說︰「你在畫我們家的後院,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家就是住在這裡啊!妳在畫我小時候住的房子。」用光影去表達時間的流逝、時空的轉換,雖然裡面有思念母親的心情和淡淡的鄉愁,但是原本多愁善感的廖慈倫經過修煉以後,在她的作品中,已經看不到讓人感到陰鬱的感受了。

修煉法輪功後,廖慈倫在創作心態上也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過去由於得失心太重,創作經常不再是快樂的事,反而是種壓力,讓我又愛又怕──怕畫不好、怕別人看了不喜歡、怕創作瓶頸無法突破。藝術創作其實是一條無盡的、孤獨而寂寞的路,若沒有理想和使命感的帶領,很難走長遠的路;如果沒有堅忍的毅力和吃苦的決心,也很難在創作過程的挫折中不停頓下來。」

廖慈倫說,後來從學法中了解到這些怕心,其實都源於自己求名求利的心,都是得去的執著;也更了解「無求而自得」的道理:只有用最純淨無私的心去畫,才能畫出真正感動人的作品,也才符合「真」的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