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休閒旅遊

雲的故鄉 阿里山紀行

 (123RF)
 (123RF)

文/雲中君
以前去台灣,總是有業務在身,行程安排不得不只在台北和台中等大城市之中打轉。然而,要想觀賞台灣的青山綠水,阿里山與日月潭才是首選之地。由於我自己不能在台灣開車,所以最後決定坐台鐵和巴士,前往阿里山,完成多年之久的心願。

我從雲林出發,先在台鐵的嘉義火車站下車,接著一行人坐巴士盤山而上,逐漸地從平原進入山區,亭亭玉立的檳榔樹、寬袖善舞的芭蕉樹,漸漸從視野中消失,而波浪起伏的茶園,又旋出了一層層、一疊疊的新綠,隨着峰迴路轉,海拔高度不斷攀升,溫帶闊葉林漸漸被寒帶的針葉林所取代。松樹、杉樹、紅檜樹,各具特色,讓人確實感受到「萬物皆有靈」的玄妙。

晴看雲海之美 霧觀林木之妙

行前朋友曾告訴我,阿里山之美在於雲海,我實地觀賞的感覺是阿里山之妙在於森林。作為一個在大學時代學習過森林生態的人,我一眼就看出了阿里山的樹木的奇特之處。即使是那些已經被砍伐過的樹木,那粗大的樹根靈氣猶在,從而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因此,如果說在天氣晴朗之時,阿里山的看點是雲海之美,那麼不論在任何氣候之下,觀賞阿里山就觀賞它的樹木。

阿里山以盛產檜木著稱。檜木屬於世界稀有植物品種,其成分「芬多精」具有強大殺菌力和天然芳香,檜木除了可以做成各種雕刻藝術品及家具外,還可以提煉出精油,生產出面膜、香皂、乳液、潔面露等多種日用品。因此,可以說檜木是植物中的鑽石,也是台灣一寶。檜木給阿里山帶來的不僅僅是物產,它同時也裝點了阿里山的外貌,織成了一幅阿里山特有的景觀。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初期,曾在阿里山砍伐了大量的樹木,因此留下了千千萬萬個樹樁。這些樹樁經過長年生長演化,敦實而渾厚,粗壯而繁雜,形成了千姿百態、奇形怪異的模樣,有一些樹樁像馬、或像牛、或像橋、或像戀人,千姿百態,引人入勝。

走進森林深處,見到了一位在山上工作的台灣老阿伯,儘管是初次相見,他突然對我說:「歡迎您來啊!阿里山是雲的故鄉。」我詼諧地回答他說:「謝謝您啊!我的筆名是雲中君。」老人與我一見如故,告訴我阿里山上的每棵樹都有靈氣,有一些樹靈還被紫氣環繞著。當我離開姊妹潭繼續前行時,老人忽然止住了腳步,依依不捨地向我揮手告別。

阿里山中的姊妹潭近影。(攝影/雲中君)阿里山中的姊妹潭近影。(攝影/雲中君)

晚霞絢爛至極 日落歸於平淡

阿里山的小徑、廊橋、棧道,構成了阿里山又一道靚麗風景線。凡是有山的地方就會有小徑,但阿里山的小徑純樸而自然,沒有一點兒雕琢的痕跡,是名符其實的「羊腸小道」。小徑宛如「長蛇」,蜿蜒曲伸,纏繞在山林之中,延伸和增添了阿里山獨特的深沉與意境。每一段小徑都像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下午之後,天空略見晴朗。太陽刺破雲層把一束束五顏六色的光線,照射在樹林與山路上。讓人心怡,使人陶醉。小徑連著廊橋,如同一對牽手的戀人,而山中特有的肅靜、和諧、清新,彷彿是一幅美麗的素描畫。廊橋是阿里山又一特色,彎轉起伏,如同縮小了的萬里長城。它雖然沒有萬里長,卻也是林間環繞,時隱時現;它雖然沒有長城的壯觀,卻也呈現了幽雅秀麗、輕盈別致。小徑、廊橋、樹木、綠地,美景如畫。慈雲寺附近的山林小徑,多次讓我流連忘返。

夕陽西下之時,我們站立在塔山斷崖之上,「塔山夕照」,正是阿里山諸峰之中,觀賞落日晚霞的最佳去處。夕陽從雲層中降落出來,瞬間就改變了天幕的顏色,把原先的一片墨藍、一團銀灰、一層乳白、一抹淡青,頓時被染成了一片金、一團火、一層胭脂紅、一抹玫瑰紫,身旁的茅草樹林,也亮出了一點點暗紅,落日如火似血,讓人心醉。遙望遠處,山谷之中雲霧繚繞,猶如一團紫霧氤氳而上,更給這夕陽的餘暉增添了捉摸不定的動感。晚霞如錦似畫,叢林盡染,遠山、近樹、高峰、低谷,全都靜悄悄地沐浴在這無邊的夕照之中。隨著落日一點點沉沒殆盡,那滿天的流光溢彩漸漸飄失,又漸漸地淡化到原來的顏色。

絢爛至極,歸於平淡,阿里山的風貌,已經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之中。細想人生也是無常,轉眼之間已經物是人非。得失不需要過分的計較,緣分更不可強求。生老病死各有定數,潮漲、潮落自有定時,而眼前的這一刻最為珍貴。放眼長空,往日的喜怒哀樂已經不值得一提,唯有這支背負歷史使命的筆,還在冥冥之中催我奮進。◇

阿里山的古樹樁。(攝影/雲中君)阿里山的古樹樁。(攝影/雲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