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冬至節淺說

 (攝影/龔安妮)
 (攝影/龔安妮)

文/林忠雄(國小退休校長)
冬至,是一個代表希望、感恩的日子!

冬至係指每年陽曆12月21或22日,農曆通常都在11月底左右。在這一天,因為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所以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晚最長;南半球則剛好相反,白天最長,夜晚最短。但過了冬至這一天之後,日光照射逐漸北移,北半球的白天開始越來越長,夜晚越來越短。

俗話說:「冬至在月頭,冷在年底;冬至在月中,無雪也無霜;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無非也是以冬至日來推測一年的氣候。

大致上,冬至正值陰陽寒暑交替的時機,牽繫著農作生活與人文習俗,象徵著陽氣的蓬勃,萬象更新,大地將復甦,暖活的春天近了!年節前的冬至,正逢秋收之後,農事告成,新穀入倉,諸事豐饒之時,感恩懷謝節慶的禮俗特別活躍,祭祖、祀天、拜賀活動盛況與年節禮俗不相上下。

又,冬至的「至」是「最、極、很」的意思,代表是冬天裡最冷的一天,所以這一天除了吃湯圓以外,也有補冬、食藥膳的習慣,就是吃一些讓身體在冬天會很暖和、對身體進補有益的東西。

以傳統方法製作手工湯圓。(中央社)以傳統方法製作手工湯圓。(中央社)

古時冬至團圓日

而且,古時候的皇帝都很重視冬至,當天除了會祭天與拜祖之外,還會放文武百官一天假。可見冬至深受人們重視。

古人以年節、寒食、冬至為一年中的三大節。冬至,俗稱「冬節」。二十四個節氣中的冬至,是古代有些地方最受重視的。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冬至節,家人團聚合家歡宴,叫「團冬」。閩台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這一天都要祭拜祖先,如果此日還不回家,就被認為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的這一夜晚,在一年中最長,人們在傍晚時,用應時果品、三牲拜神祭祖,或「晒冬米」,即把白米用水洗過,在冬至的陽光下曝晒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冬至也有吃餛飩之俗,「冬至餛飩夏至麵」的俗語,至今仍流傳於民間。冬至食餛飩,而人可「益聰明」之說。冬至日也有學生拜見老師之俗,其實也是饋冬和賀冬,同時也是親友間交相互拜的時節。

 (攝影/梁淑菁) (攝影/梁淑菁)

吃冬至圓有講究!

有的地方在這一天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與後來春節前夕的「辭歲」區別,冬至的前一天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長了一歲。做冬至圓時,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小動物——貓、狗、兔、牛、虎等造型。在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黏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家有孕婦,若冬至圓歲,就會生男,否則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事事如意,剩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這都是非常有趣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