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教育科普

常犯的8種思維錯誤 導致非理智決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犯一些不自覺的錯誤,妨礙人們作出理智決定。(Fotolia)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犯一些不自覺的錯誤,妨礙人們作出理智決定。(Fotolia)
【記者王平/編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犯一些不自覺的錯誤,雖然不是造成生命危險的大錯,但是避免這些錯誤可以幫助我們作出理智決定。「Buffer」網站提醒讀者下列常犯的錯誤:

一、只接受自己已認同想法

俗語說:「物以類聚」,我們習慣和自己想法相近的人做朋友,在接觸新知時,只接受已經認同的觀念,不自覺地排斥不同的觀念。

常反省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可以修正,則可以矯正這種偏差。

二、倒果為因

人們常會倒果為因,例如我們常認為游泳好手的完美身材是鍛鍊的結果,其實因為他們天生有這樣的身材,才會走上游泳這條路,而非走上游泳這條路以後鍛鍊的結果。

三、沒有設定「停損點」

我們蒙受損失的時候就像賭徒輸了錢一樣,只想翻本,而不會想到設立停損點,少輸為贏。

停損點是經濟領域的用詞,指當交易商品下跌到某一幅度或某一價值時,投資者必須將交易商品賣出。這一預先設置的下跌幅度或價位,稱為停損點。

有人曾經設計了一個實驗,參與實驗人員假設先花一百元買滑雪票,然後又發現另一處的滑雪票只要五十元,而且更好玩,也買了票。這兩處滑雪的時間相同,只能選擇一處,且票不能退也不能轉售,他們會選擇去哪一處?一半以上的人選擇比較貴但是不好玩的滑雪場,因為這樣「損失比較少」!

四、期待結果不一定會出現 也堅持等待

假設你和朋友擲銅板猜正反,正面或反面朝上的機率各為二分之一,已經連續五次正面朝上了,你可能認為再擲銅板時出現反面的機會較高,其實沒有。

這種賭徒式的想法是我們常犯的錯誤:我們往往認為我們想要的結果總有出現的一天,所以堅持等待,卻忽略了機率並不支持這樣的想法。

五、買錯東西 找理由自圓其說

許多時候我們買了一堆無用或昂貴的東西,但是會給自己找理由說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東西。這是由於我們買東西時常憑一時衝動,不思而行,但是人的心理上都希望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保持一致,因此事後會再找理由說服自己。

在消費前三思而行,可以避免這樣的錯誤,雖然這樣做很不容易。

六、參照效應

有時我們做決定並非客觀的評估所有的條件(時間、金錢等),而是只比較一項條件,從各種選擇中挑選此項條件較佳者,而非比較各種選擇本身的優劣。

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假設有二種選擇,免費去羅馬或是免費去巴黎,參加實驗者只能從中擇一,做決定似乎很難。其後增加第三種選擇:免費去羅馬但不含早餐咖啡,原先免費去羅馬(但是含早餐咖啡)的選項立即開始搶手了,雖然參加者原先根本沒想到過費用是否含咖啡之問題。

可見我們做決定時,如果不考慮無關的選項,也許可以做出比較聰明的決定,但是先要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才能決定是否無關。

七、做決定倚賴記憶 而非事實

二位美國芝加哥教授作過試驗,參加試驗者讀完一頁文字後被問:以ing結尾的字比較多,還是結尾倒數第二個字母是n的字比較多?

因為人們比較容易記得ing結尾的字,不易記得結尾倒數第二個字母是n的字,所以我們自然都答覆ing結尾的字比較多,其實是不可能的(ing的結尾倒數第二個字就是n)。

所以不要憑自己的本能反應,而要憑佐證數據作決定。

八、受成見影響程度超過想像

1983年卡內門(Kahneman)及沃斯基(Tversky)測試人們的思考邏輯能力,設計了下列項目:

琳達是一位三十一歲的單身女性,聰明而敢言。她是哲學系學生,對於社會正義和歧視的議題非常關心,還參加反核遊行。

受測者看了這些描述以後回答下列何者可能比較正確:
  1. 琳達是銀行的櫃檯人員
  2. 琳達是銀行櫃檯人員,而且是一位女性主義者
85%的人選擇二,雖然如果答案二為真,答案一也必定為真,但是大部份人都沒有看到這一點。

雖然我們可能每天會犯前述的幾種錯誤,如果能夠以理性客觀的方式時時反省自己的動機及思考方式,誠實的面對自己內心最深處的起心動念,發現有不理性的作法即修正,一定可以漸漸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也不再受成見約束,而能成為心智成熟,能夠理性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