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健康生活

認識糖尿病足

糖尿病症狀和併發症。(123RF)
糖尿病症狀和併發症。(123RF)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糖尿病血液循環不好,末梢循環差,產生足部潰瘍,不易收口,常伴隨著糖尿病神經病變,感覺功能嚴重退化,合併動脈血管疾病,血液供應不良,使足部容易產生傷口與傷口感染,若傷口持續惡化,演變成潰瘍與壞死,還可能需要截肢。

預防糖尿病足,基本上要控制好血糖,若惡化至截肢,對家庭與社會的影響都很大,因此糖尿病足的潰瘍預防重於治療。

糖尿病患者上億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世界糖尿病的盛行率約為2.8%,罹患糖尿病人數超過一億,但糖尿病的人口,在現代先進的醫療下,不但沒有減少,還不斷攀升,估計西元2030年後,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將突破3億。在台灣,每年糖尿病尋求門診治療人次也超過150萬,健保支出點數也超過150億新台幣。

糖尿病患者有1/4會併發足部潰瘍,超過60%的糖尿病足部潰瘍會有潛在的神經病變,這就造成潰瘍相對無感,讓潰瘍更加惡化。糖尿病足部感染,容易出現骨髓炎、蜂窩性組織炎,最後就是壞死與截肢。

神經病變

造成糖尿病足部潰瘍的主要致病機轉,是糖尿病神經病變,足部感覺喪失,進而失去感覺保護作用,病人往往無法正常地察覺肢體末梢的異常或不適感,自認為肢體末梢感覺很正常、沒有異樣,因此容易出現足部末梢創傷,出現足部潰瘍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將近10倍。

糖尿病神經病變也會讓足部汗腺與油脂腺分泌減少,保溼能力降低,皮膚容易乾燥破損受傷,因此容易引發感染。糖尿病神經病變讓足部對溫度與痛覺的感覺退化,讓人體無法偵測正常可承受的足部壓力,這更加重了糖尿病足部潰瘍的惡化。

糖尿病神經病變也讓足部肌肉屈曲與伸展的協調性不佳,造成足部結構變形,產生不正常的骨骼突起並產生異常的足部壓力點,使足部容易長足繭,足繭在不正常的外力作用下增生變厚,壓迫下方的軟組織,進而產生足部潰瘍,又糖尿病神經病變本已讓感覺保護作用變得很弱,甚至完全沒有,因此在沒有察覺的狀況下出現足部受傷,傷口在持續承載步行與負重之下,惡化成為足部潰瘍。

直接創傷

糖尿病足也很容易因直接的創傷產生,如足部摩擦鞋具、外傷跌倒、足癬引發蜂窩組織炎、修剪腳趾甲時受傷等等。還有糖尿病人的粥狀動脈硬化情況特別嚴重,尤其容易影響到膝蓋以下的股膕動脈 (femoropopliteal arteries)等的肢端動脈循環系統,尤其是小腿部位的脛動脈與腓動脈 (tibial and peroneal artery),這樣末端循環差,讓足部潰瘍更加的惡化。如果病人再抽菸,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那足部潰瘍更是雪上加霜。

糖尿病患本身就應該注意糖尿病的併發症,如有無視網膜病變所引起的視力受損、腎臟病變等,如已有糖尿病足,要趕緊戒菸,延緩病情惡化。預防糖尿病足,必須時常觀察足部有沒有潰瘍與感染的徵象,連足繭與趾甲異常都要注意,小心修剪,若足部溫度及顏色異常、足部皮膚毛髮喪失、皮膚特別蒼白、皮膚變薄、皮膚變得光亮有光澤、下肢冰冷或出現跛行等,都要特別注意,需要加強足部的血液循環,讓足部的正常營養血液能夠供給。

併發感染

糖尿病足最常見的併發症就是感染,這也是造成截肢的最大風險。台灣每年都有數千人因糖尿病足併發感染而截肢,男女比例約為1.4比1,男性高出許多,年齡越高,再截肢的比率也是越高,八成都是大於50歲的患者。糖尿病足併發感染,最常見的細菌幾乎都是好氧性革蘭氏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與 β-溶血性鏈球菌 (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若感染擴及到深層,才會出現革蘭氏陰性菌的感染。

預防糖尿病足、截肢的最好辦法就是要有危機意識,終身注意身體健康,血糖要控制好,能夠引起足部潰瘍的危險事情,盡量少做,如光著腳走路、剪趾甲不小心、用很熱的水洗澡等。腳每天都要檢查,注意皮膚乾燥龜裂的問題,小心足繭形成,留意有無感染的跡象。糖尿病足是一個複雜、多原因的疾病,與糖尿病神經病變、周邊動脈血管硬化與足部異常壓力都有關係,不是單一的問題。

中醫認識

古代中醫對糖尿病併發癰疽,歸在「脫疽」的範疇,就是肢端缺血性壞死,認為消渴日久,氣血瘀滯不行,氣陰兩虛,經脈瘀阻,常用黃耆、石斛、當歸、銀花、赤芍、紅花等補氣、養陰、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