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兩岸 港澳

社會貧富不均 專家:人心回升是正道

學者認為,若人人都具利他心,企業家有倫理道德,在自由市場充分運作下,和諧分工合作,應該能解決貧窮的問題。圖為孔子雕像。(Getty Images)
學者認為,若人人都具利他心,企業家有倫理道德,在自由市場充分運作下,和諧分工合作,應該能解決貧窮的問題。圖為孔子雕像。(Getty Images)

文/記者莊麗存
近年來台灣食安問題連環爆,除了民眾對政府把關的能力失望,賣假油、假米、假麵等毒食品商人的形象也跌落谷底。這些黑心企業並非透過正當的經營方式賺取利潤,而是通過政治力介入,讓商人與權力結合,包括ETC案、合宜住宅案、頂新魏家等,造成「權貴資本主義」現象,也被外界認為是社會貧富懸殊、所得分配嚴重不均的禍首。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吳惠林表示,其實歷史上一直都不乏對資本主義的數落,最有名的除了馬克思之外,奧國學派的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在1942年也提出,「資本主義」因為發展得太成功,終而產生危機而「沒落、毀滅」。

而資本主義並沒有準確定義,不同的經濟學家也對資本主義有不同解釋,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私人所有,並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

吳惠林提到,當今並無純然資本主義的社會。在「關鍵人物」不誠信、破壞市場倫理;政府未盡維護市場規矩責任、疏忽監理;甚至官商勾結、黑白兩道掛勾的現象下,加上法律成為「合法掠奪工具」,於是造成了貧富懸殊的社會。

在一個不受政府有形之手干預的自由市場裡,壞產品很快會被淘汰,若人人都自私自利貪婪,甚至欺騙、狡詐,市場就會萎縮、甚至消失,2008年金融海嘯就是「信用破產」讓金融市場崩潰的活例證。

吳惠林認為,若人人都具利他心、善心,企業家有倫理道德,在自由市場充分運作下,和諧分工合作,應該不會有貧窮的問題了。

人無道德誠信 任何監督機制皆沒用

不過,現今由於世人將貨幣擴大為金融資產,及各式各樣衍生性金融商品出籠,投機炒作、貪婪、欺騙等行徑猖獗,透過五鬼搬運、金蟬脫殼等方式,金錢、財富就掌握在少數有權勢者手中,加上政府的減免稅、補貼等政策與官商勾結,導致貪汙舞弊橫生。

因此,吳惠林認為,政府除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讓它「做對的事,把對的事做好」,以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之外,也要創造公平、公正、和諧的安全生活與投資環境。若人心不回升、沒有道德誠信,用任何機制管理、監督都沒有用,因為人心不好,容易互相爭來鬥去。

畢竟人間不是天堂,人間處處存在交易成本,而市場正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機制。吳惠林強調,就如已故的台灣著名經濟學家夏道平說的,市場經濟也不是誰發明的,而是人際間「自由演化」來的,讓市場越自由、越競爭,市場失靈的程度就越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