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兩岸 港澳

薪情差!倒退15年 台薪資停滯成頭號公敵

學者認為,政府應針對「資本份額高於全國平均,實質月薪卻低於全國平均的產業」,例如零售業,來設計具獎懲機制的措施,以打破台灣的薪資停滯現象。圖為示意照。(中央社)
學者認為,政府應針對「資本份額高於全國平均,實質月薪卻低於全國平均的產業」,例如零售業,來設計具獎懲機制的措施,以打破台灣的薪資停滯現象。圖為示意照。(中央社)

文/記者莊麗存
台灣實質薪資水準從1990年代末期以來,近乎處於停滯狀態。學者指出,主因在於台灣經濟成長來自代工與低階服務業所產生的效益,產業結構無法順利轉型,導致台灣實質薪資倒退15年。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施俊吉表示,將時光回溯到1998年,當時的實質月薪為4萬4,798元;到了2013年,實質月薪為4萬4,446元。台灣歷經16年的經濟成長,實質薪資不增反減(每月減少352元),薪資停滯現象已成為台灣頭號公敵。

台灣薪資為何停滯?時下有三種說法,包括世界各國薪資占國民所得的比例都減少,台灣也不例外,製造業移往中國大陸,導致薪資向對岸看齊;經濟受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的影響,企業經營困難,因此沒有能力加薪。

施俊吉在研究過從1980年到2012年,台灣81種產業的「資本份額」與「實質每月薪資」後,將產業區分四種類型:分別是「資本份額高於全國平均,實質月薪也高於全國平均的產業」、「資本份額低於全國平均,實質月薪則高於全國平均的產業」、「資本份額低於全國平均,實質月薪也低於全國平均的產業」以及「資本份額高於全國平均,實質月薪卻低於全國平均的產業」。

施俊吉提到,在四種類型的產業中,可責性最高的是第四型,即批發業、零售業,以及綜合商品零售業。他認為,此類型產業的資本份額高於全國平均,但其支付給受雇人員的報酬卻低於全國平均;因此,政府為提高薪資水準所訂定的相關政策應針對此一類型的廠商設計具有獎懲機制的措施,以期打破台灣的薪資停滯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