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休閒旅遊

足踏大江 雙手撫膝 中國四川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坐像。(Getty Images)
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坐像。(Getty Images)

文/記者鄭孝祺
樂山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城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依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雕鑿而成,是世界第一大石刻的彌勒佛坐像。因其直接在山體上雕刻而成,故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壯觀景象。大佛的造型莊嚴,設計巧妙,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靜觀人世的滄海桑田。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佛像高七十一公尺,比山西大同 雲岡石窟最高的大佛高出三倍,比阿富汗巴米揚大立佛被毀前還要高出十六公尺,在數十里外都可以看到佛像的身影。一九九六年,峨眉山與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樂山大佛造型莊嚴,設計巧妙,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靜觀人世的滄海桑田。(Getty Images)樂山大佛造型莊嚴,設計巧妙,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靜觀人世的滄海桑田。(Getty Images)

欲倚佛法易暴浪為安流

凌雲山,舊名青衣山,早在隋唐時代就是佛教聖地。山前創建於唐朝幾經興廢的著名佛寺凌雲寺,雄殿危樓,氣勢宏偉,真乃凌雲之上,超越塵世,佛之境地。

凌雲寺中有一位老和尚,名為海通。唐朝初年,凌雲山下三江匯流處,水深流急,波湧浪翻,常常發生舟隨浪去、人跡無還的悲慘災禍。

於是海通和尚發宏誓,要開鑿佛像,欲仰仗無邊佛法,易暴浪為安流。海通出外募集造佛經費,化緣二十年,籌得一筆錢款。當時有一地方官前來索要,海通怒目呵斥:「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傳説那官吏見老和尚真的剜去雙眼,嚇得不停後退。一時忘了身後是懸崖,便掉下去摔死了。這時,那一對眼睛又飛回老和尚的眼眶裡。其他貪官汙吏見了,再也不敢去敲詐老和尚了。

唐玄宗開元元年(西元七一三年),在海通和尚的主持下,實地勘測,考察了山體岩石的高度、厚度、水流、遠山近水造成的空間環境等,經過設計,選定了造像的位置,開始鑿建大佛的工程。但由於工程浩大,已耗資萬金的大佛工程未竟,海通和尚就去世了,工程也因而暫停。

大約十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的章仇兼瓊自捐俸金二十萬兩,繼續修造大佛。當修到大佛的膝蓋處,章仇兼瓊便遷任戶部尚書,到京赴任,修造大佛的工程又被迫停頓。

直至唐德宗貞元四年(西元七八八年)韋皋任劍南節度使,徵集工匠,繼續開鑿工程,又經過十五年千萬個匠師的辛勤勞動,樂山大佛終於在貞元十九年(西元八○三年)澈底完工。整體工程拜三代人所努力,前後歷經九十餘年。通體施金,華麗的佛衣和寶相莊嚴的佛體交相輝映。

處於七十一公尺高的樂山大佛腳邊仰望,看起來額外巨大。(Getty Images)處於七十一公尺高的樂山大佛腳邊仰望,看起來額外巨大。(Getty Images)

 充滿巧意與智慧的建築

樂山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

處於七十一公尺高的樂山大佛腳邊仰望,看起來額外巨大。(Getty Images)處於七十一公尺高的樂山大佛腳邊仰望,看起來額外巨大。(Getty Images)

大佛通高七十一公尺,頭寬十公尺,耳長七公尺,耳朵中間可站兩條大漢,鼻長五點六公尺,眉長五點六公尺,眼長三點三公尺,肩寬二十八公尺,可做籃球場,手指長八點三公尺,腳背寬八點五公尺,可圍坐百人以上,是一尊真正的巨佛像。

大佛頂上的頭髮,有十八層、共一千零二十一個螺髻。第四層、第九層及第十八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看髮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

不少遊客到此賞這天下奇景。(Getty Images)不少遊客到此賞這天下奇景。(Getty Images)

衣領和衣紋皺褶也有設計排水溝,正胸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溼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二公尺寬浸水帶。

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排水、隔溼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顯示了古人的建築技術的巧意與智慧。

大佛所在的烏尤山和凌雲山體本身就是一尊碩大無比的天然睡佛。遠遠望去,烏尤山如同佛首,眉眼清晰可見;凌雲山為佛身,堪稱天下一絕。這尊巨型睡佛早已存在千百年,直至一九八五年,在一名廣東順德老農無意攝得的照片中,才發現「山形如佛身仰臥」。發現過程符合佛家的「機緣」要義。

而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正好端坐在「巨型睡佛」腋部的深坳處,似乎正好應驗唐代雕佛者寓意的「心即是佛」及古代民間「聖人出於腋下」之說,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

大佛所在的烏尤山和凌雲山體本身就是一尊碩大無比的天然睡佛。(網路圖片)大佛所在的烏尤山和凌雲山體本身就是一尊碩大無比的天然睡佛。(網路圖片)

大佛三次閉眼流淚

據陸媒報導,在一九五九年以來的三年大饑荒時期,樂山大佛曾閉過一次眼。當時,四川餓死的人不計其數。當地人窮,人死了就拿草蓆一捲扔進江中。而大佛坐落在三江下游,每天都有成群餓死的屍體順江而下漂過大佛。

大佛便在一夜突然閉眼。當地人們傳說,肯定是大佛不忍看到慘景才閉眼的。經科學人員等調查,都沒有得到答案。之後,因佛像閉眼是不祥,眼睛又重新修鑿。但當年的閉眼照片還在樂山陳列館保存著。

在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大饑荒時期,樂山大佛閉過一次眼。(網路圖片)在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大饑荒時期,樂山大佛閉過一次眼。(網路圖片)

一九六三年,大饑荒剛剛結束,對毛的崇拜運動開始。大佛像再一次閉眼,默默流淚。一九七六年七月,唐山發生大地震,整座城市被夷為平地,導致幾十萬人死亡。地震後四川當地民眾發現樂山大佛面露怒色,再次閉眼流淚。

樂山大佛臉部近景照。(Getty Images)樂山大佛臉部近景照。(Getty Images)

滄海桑田 大佛巍然屹立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一千多年前,海通和尚懷著虔誠敬仰之心,八方遊募,始鑿大佛,祈求神靈護佑,萬民安生。取三世彌勒未來佛像,端坐姿,寓意未來光明,四平八穩。

古代工匠和藝術家,用簡單的工具造出如此巨大雄偉的雕像,足以體現出古人的才華和氣魄,顯示古人高超的雕刻藝術。一千二百多年來,大佛歷盡風雨戰火,更閱盡人間滄桑,在人間慘禍面前,大佛閉眼流淚,是要告訴人們什麼?

時值今日,當人們再次仰望大佛,依然會感嘆人之渺小,歲月之短暫,從而升起對大佛的敬畏。而巍然屹立的大佛,也在看護著滾滾紅塵中,依然心懷善念的芸芸眾生。◇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坐像,始鑿於唐玄宗開元元年(西元七一三年),歷時九十餘年完工。(Getty Images)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坐像,始鑿於唐玄宗開元元年(西元七一三年),歷時九十餘年完工。(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