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浪跡天涯 吟遊四方 李白傳奇一生

當人們讀李白的詩時,最大的驚異就是他豐富的想像力,邀明月對飲,與身影舞蹈。(小玉)
當人們讀李白的詩時,最大的驚異就是他豐富的想像力,邀明月對飲,與身影舞蹈。(小玉)
【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詩人李白在中國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2月28日是他誕辰之日。李白(西元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生於唐武後大足元年,死於肅宗寶應元年,年六十二。李白自幼博學而才氣縱橫,杜甫稱他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人們尊稱他為「詩仙」。另外,他撲朔迷離的籍貫以及最後淒美的解脫傳說,使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李白周遊名山大川,一生寫下的詩文,多到不能盡錄。作為盛唐詩人代表之一,他最精華的歲月是在唐玄宗時代度過的。他的創作活動延續了四十多年,既不泥古受限,更不落他人窠臼,靠著自己卓越的才華與熱情,看似信手拈來的詩文均合乎韻律而卓然不群,題材涵蓋面之廣,歷來無人能望其項背。

當人們讀李白的詩時,最大的驚異就是他豐富的想像力,邀明月對飲,與身影舞蹈。李白是修道人,也許在他的眼裡,這一切都是有生命的,說不定,真的有月宮仙子下凡與李白對飲,無情之遊後,回返天宮,李白眼看著仙子離開,醉倒花間。

李白修道的一生

據說,李白的媽媽夢見太白星之後,便生了他。太白星就是長庚星,用現在的話講就是金星。這顆太白星,是一顆文星。李白從五歲到二十五歲這段期間過著讀書與學劍的生活。他說自己「五歲誦六甲」、「十歲通詩書、觀百家」、「十五好劍術」、「十八歲在戴天山讀書」……

李白從小就受道家的薰陶,早在二十歲前,他在四川漫遊時,就到處結交道士隱者,登峨眉山時,更表現出濃重的求仙出世的情懷。出四川以後, 他就以「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來抒發自己的志向。連聲譽極高的道士司馬承楨,也對李白的器宇風度十分嘉許。

李白三十左右方成家。此後遨遊各處,足跡幾乎踏遍了半個中國。又與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五人,共同隱居徂徠山,酣飲縱酒,時人稱為「竹溪六逸」。最後還在廬山五老峰築捨隱居。

縱觀他一生的際遇,浪跡天涯,吟遊各地,去京城,到宮中,遊名山,走四海。李白除了短短三年左右,沒正式官職而以「布衣侍丹墀」的翰林供奉,以及幾個月的永王幕僚外,其餘的日子,不是隱居就是遊歷。這是古代一種特殊的道家修煉方法。

他的著名散文《春夜宴桃李園序》中開篇便是:「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意思是我們的一生,就像是住旅店一樣,暫居在天地之間,又像是過客一樣,來去匆匆。雖然感歎著「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但終究是充滿了無奈。其實李白會發出這樣的疑惑感歎,一點都不奇怪,因為他一輩子都在找尋答案。

太師捧硯,太尉脫靴

民間流傳著李白戲弄奸臣的故事,也可顯出李白的個性。一天有番使來長安遞交國書。唐玄宗李隆基傳翰林學士拆讀,但滿朝文武,無一人看得懂。李隆基龍顏大怒,限三日,沒人能讀番書,一概停俸。

賀知章次日保奏李白,可讀番文。唐玄宗立刻欽賜李白進士及第,著紫袍金帶、紗帽象簡見駕。

李白將番邦具有挑釁之意的國書翻譯出來後,唐玄宗問兩班文武大臣:「番國要興兵搶佔高麗,有何良策應敵?」兩班文武面面相覷,無人敢應。李白上前從容奏道:「臣啟陛下,此事不勞聖慮,來日即可宣番使入朝,我當面回答番書,羞辱番國,定要讓番國可汗,拱手請降!」唐玄宗龍心大悅,即拜李白為翰林學士。

次日早朝,天子召李白上殿,宣番使入朝。唐玄宗命設七寶床於御座旁,取白玉硯、象管筆、獨龍草香墨、五色金花箋,請李白草詔。李白奏請說:「臣前入試春闈,被楊太師批落,高太尉趕逐,今日見二人押班朝廊,臣之神氣不旺。請聖上吩咐楊國忠為我捧硯磨墨,高力士與我脫靴結襪,臣才能神清氣朗,舉筆草詔,口代天言,方可不辱君命。」

唐玄宗正在用人之際,恐拂其意,只得傳旨命楊國忠捧硯磨墨,高力士脫靴結襪。權勢傾倒長安、氣焰不可一世的楊國忠、高力士,此時豈敢違抗聖旨?萬般無奈,只得低聲下氣,小心侍候。李白須臾間,寫就了一封《嚇蠻書》。

李白朗讀《嚇蠻書》,語音鏗鏘,嚇得番使不敢抬頭,面如土色。讀畢,番使偷偷地詢問讀詔者何人,怎會使太師捧硯,太尉脫靴。賀知章說:「太師大臣,太尉親臣,不過是人間極貴。讀詔的李學士,乃天上神仙下降!贊助天朝,才享有如此尊榮。」

番使離開長安回國,與國主談了經過,彼國很快又送來了降表,年年進貢,歲歲來朝。

別具慧眼義救郭子儀

有一天,李白到了荊州,經過一處軍營,只見門前廣場上,擠滿了人。過去一看發現營門口,綁著一個赤膊的年青人,身材魁偉,面貌英俊,兩邊排著兩隊刀斧手,各人拿著一把明晃晃的大刀,在太陽光底下,亮得耀眼。

他聽旁邊人解釋才知道,原來這位被綁的青年名叫郭子儀,平時為人很正直,當天只為了一點小事,頂撞了長官,長官大發脾氣,就要把他殺了。

李白看此青年臨刑時,毫無懼色,神態自若,斷然不是一個平凡人,有心要救他一命。他便將其名牒遞了進去,要見軍營主管。當時李白的名聲已經享譽天下,主管馬上出來迎接。李白開門見山地說:「此青年不像是個為非作歹的人,如果他沒有犯什麼大過失,您可不可饒他一命?我們素昧平生,本來不該向你這樣求情的,不過我聽說你是個直爽的人,夠朋友,所以特來請你刀下留情,還希望你不要見怪。」

那個主管聽見李白誇獎他直爽,又說他夠朋友,已經受寵若驚,榮幸萬分,便將郭子儀放了。郭子儀非常感激李白的救命之恩。後來李白因助永王謀反不成,受連累,本該處死,當時已經做了大元帥的郭子儀,以身家性命為他擔保,才將死刑改為流放,保住李白的一條命。

李白之死撲朔迷離

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不僅一生傳奇,就連他的死也撲朔迷離。一種觀點認為,李白是病死的。李白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在他的文集《草堂集序》中寫道:「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疾亟是疾病而死的意思。

另一種說法是他酒醉後,欲水中撈月而溺死。五代時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記載:「(李白)著宮錦袍游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

有人則認為他是以溺死的方式借水「屍解」了。道教認為道士得道後可遺棄肉體而仙去,或不留遺體,只假托一物(如衣、杖、劍) 遺世而昇天,謂之屍解。

《廣列仙傳》裡有段記載:白龜年是白居易的孫子。一天到嵩山去,看見東岩古木,像簾幕般的垂掛拂地,便前去觀看。一個人來到他跟前說:「李翰林(李白)有請。」龜年便跟隨那個人進到裡面。見到一人褒衣博帶,風姿秀髮,他說:「我是李白!以水解的方式解脫了,現在是神仙了!上帝命令我掌管箋奏,在這兒已經呆了快百年了。你的祖先白居易也已經成仙,現在五台掌功德所。」

如果這個記載屬實,那麼「向水解」不就是說他用了「水中撈月」的障眼法,最終得道升天。如此看來,李白死法的傳言,並非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