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國際

日本通縮陰霾深 全球放水熱情高

2014年底,東京銀座的人潮。(TOSHIFUMI KITAMURA/AFP)
2014年底,東京銀座的人潮。(TOSHIFUMI KITAMURA/AFP)

文/陶冬(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
上週市場缺乏方向。美國消費資料弱過預期,GDP成長低過上季不過總體動力不差。葉倫指出決策層在「認真地考慮升息」,但是升息會「緩慢」。沙烏地阿拉伯轟炸葉門叛軍,油價一度被扯高,然後很快回落。中國PMI速報疲軟,但是股市旺暢。受經濟復甦加快刺激,歐元對美元一度反彈至1.10,不過隨後便無以為繼。日本通貨膨脹見零,日元兌美元卻走強。黃金和銅的走勢相對穩定向上,不過也不算有突出的表現。如果勉強說趨勢的話,就是市場對聯準會「並非沒有耐心」的解讀依然分歧,資金對歐洲短期復甦感到樂觀。美元指數對不同資產種類的表現影響仍在,VIX恐慌指數低位反彈。

日本2月核心CPI(扣除消費稅因素)跌到了零,而日本銀行原先誓言在今年4月將通貨膨脹推到2%。低迷的消費和大幅下挫的油價,令通膨目標成為無法完成的任務,也使安倍經濟學越來越尷尬。沒有通膨預期,消費更加滯後,企業也沒有投資的動力。東京財經圈裡流傳著一則笑話,說安倍的貨幣政策得A分,財政政策得B分,結構改革得E分(不及格),三個分數放在一起恰好是ABE(安倍的英文名字)。然而這三支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貨幣政策實際上是在為結構改革提供一個短期的運作平台,日本擺脫出持續25年的低迷,唯有依靠改革,尤其是在勞工市場和社會福利領域的改革。安倍的第三支箭遲遲未能射出,貨幣擴張所帶來的視窗期卻在關閉。筆者對日本經濟出現根本性改善不樂觀,但是恰恰如此貨幣環境需要進一步寬鬆,這對企業盈利是好事,對海外資金購買日元資產是好事。美國QE對資產價格的影響大過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這是有目共睹的,也被實證研究所證實。日本隨後推出的QE,亦顯現類似的政策效果。歐洲又推出QE,中國也搞變相的QE,目的均在於向實體經濟注入流動性,但是金融仲介功能並未恢復,實體投資的意欲依然低迷,結果是資產價格得益更多。不能不說這是政策選項有限情況下的尷尬,又是資本市場之福。同時各國央行紛紛大量購入國債,擠占了低風險資產的空間,拉低低風險債券的利率,將資金引導到次高甚至高風險資產。民間資金攀爬風險曲線,是各國股市先後走強的動力,是QE環境下的必然產物。油價大跌,通膨不興,讓央行更有空間拉長QE的時間;通縮壓力,讓政府更有需要開足水喉注入流動性。這一切最終如何收場難以預料,但是短期的確給股市增添了新的動能。

本週看點:希臘週一提交改革方案以避免4月違約,美元、歐元、日元在「比差」過程中匯率持續波動,美國非農就業預計增加240K,失業率5.4%,工資成長0.2%。美國其他資料上,PCE通膨估計維持上月水準,消費信心和二手屋成交略升,ISM下滑。在歐元區,德國HICP可能強過市場預期,歐元區CPI預計0%,亦強過市場預期。在亞太區,日本短觀料與上季度持平。中國PMI較上月稍降。(轉載自陶冬博客,以上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