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教育科普

【張老師創作】 突破教育困境 培養跨領域人才

 (123RF)
 (123RF)

文/張天泰(Knight)
現今台灣社會生育率過低所造成的「少子化」效應衝擊,形成多數的大學系所必須面臨退場的趨勢。教育部長吳思華上任後,直言未來5年內,恐有60多所大學必須退場,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何陽明大學會在此時推出「生物醫學課程改革」學士班大一大二不分系?陽明大學想要藉由這樣創新的課程制度,對台灣教育做出怎樣的正向改變。

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改革

此次陽明創立大一大二不分系的目的,是為培育20年後台灣的生醫領袖人才,同時希望扭轉大學教育只能停留在就業導向的刻板印象。在信奉「就業率至上」的傳統觀點下,過往台灣有部分學生因不清楚志向,而勉強自己去讀不喜歡的大學科系,這次學士班大一大二不分系的課程改革,採取延後分流的做法,就是希望能給學生們多一點時間,多一些空間摸索自己真正對哪一學門領域,擁有最大的熱情。藉由這場課程改革引導學生們,去找到最適合個人終生追求的真正志趣。

面對全球化競爭與挑戰

目前台灣因為媒體生態關係,在日常生活中少了很多與世界連結的國際新聞等重要資訊,是處於一個半封閉的狀態。但看不到全球激烈競爭的現實,並不代表這樣的危機與挑戰不存在。全球化人才競爭所掀起的巨浪挑戰,近在眼前,面對挑戰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向前克服,我們必須去正面迎接才得以生存。所以此次在陽明大學大一大二不分系的課程設計上,認為培育學生扎實的基礎科學訓練,以及跨領域整合的能力,是最基本的教學標準與學習要求;必須在擁有這樣的能力基礎,學生才足以面對未來千變萬化的時代風潮,有這樣跨領域的宏觀視野,具備懂得學習結合,靈活運用這些不同領域的知識。專業內內行,專業外不外行,才讓台灣教育培養出具備人文社會學科素養的科技人才、關懷社會現況的領導人才,得以有實力正面迎接全球化的人才競爭與世界挑戰。

教育是創造未來最大力量

目前台灣所面對的國際競爭壓力,是因為單一學科人才已經無法回應世界每日創新的標準與需求。而跨領域人才正是能帶領台灣以小博大,突破現實困境的關鍵要素。在跨領域能力的界定中,其內容也必須包含同理心(empathy)與對於不同陌生知識領域的熱情(enthusiastic),懂得傾聽他人的不同領域的專業意見,願意延伸他人的不同看法,包容不同學科的觀點,尊重不同學科的意見。

陽明大學大一大二不分系的亮點,便是提前設計了亞洲最強的「中研院人文講座」與「巨人的肩膀」等課程,其內容涵括「社會與經濟」、「歷史與文明」、「科技與社會」、「藝術與文化」、「哲學與心靈」及「倫理與道德思考」等六大領域人文講座。在學術領域已是一方之雄的研究員及院士的帶領下,讓台灣的學生們能夠在親炙大師的學術氛圍陶冶中,擁有跨領域能力所界定的人文視野裡,習得批判性、創造性的思考素養,而這些因跨領域能力所帶來的跨界思考,不只在教育上出現正向改變,也將對學生的生命價值觀與人生格局產生突破性的發展。

台灣這塊土地,其實是全球華人社會中最民主、開放、自由的文化孕育之地。也是培育未來創新人才最好的教育環境。但近年來,台灣社會輿論常會提出一個問題:「台灣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我們是不是在教育中,給學生太多面對社會所不需要的單向度知識?我們不斷給予台灣學生單向度的知識,而沒給他必要跨領域生存能力的訓練,台灣的孩子們迫切需要的是這些兼具基礎科學訓練、人文視野養成與跨領域整合的能力養成教育。透過穿越每一個不同知識領域,學習組織這些不同知識的能力,進而把它轉化成自己吸收的、分析的、思考的系統。我想,這也是陽明大學想藉由大一大二不分系的課程改革,所要到達的教育目的地。◇

張天泰(Knight)
曾任國小,國高中老師,報社記者,大學講師。 現為媒體行銷人員, 喜歡小孩,相信夢想, 夢想是借助跨國企業的力量,去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