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提高農民所得才有誘因

台灣農業期盼迎來另一個春天。(Fotolia)
台灣農業期盼迎來另一個春天。(Fotolia)

【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台灣農村陣線發研究員陳平軒說,對缺工問題追根究柢,從事農業工作得到的所得與付出的勞動力或工作條件不成正比,也就是投資報酬率低,產生農業缺工。這不是獨立發生事件,因為農業結構長期以來未達到良好狀態而產生的副作用,如果解決缺工問題,從根本解決、從結構中調整轉變,最急迫的是擬定方法來提高農民所得,才有誘因吸引更多人投入。

農委會輔導處長張致聖補充,農委會要解決農業勞力有個體系在執行,前段是因應措施,最後才是引進外勞。產業現況必須考量引進外勞,青年務農後還是可能缺工,因為農業勞動力有門檻、地域性,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專業、兼職、業餘都有程度上的差異,產業要的是長期穩定,必須要考量。農委會在解決方案中不只針對大農,也不只針對長期性缺工,也針對短期缺工設計外展制度,由民間團體或是農會協助調度。在產業部分,產業結構調整,輔導農民經營,現階段的現實是規模不夠大,買一甲地就夠了,怎麼買?養100隻不夠,養300隻足夠,怎麼買?如何足夠貸款?很多現實問題需要協助解決,唯有這樣,產業才會留下,產品才能走出去,並非產業出走,產品買進來。

吸引年輕人成為新農民

他說,確實要讓年輕人務農,要讓年輕人覺得有價值,第一是收入必須划算,提高農業價值及成就感,農委會都有在執行,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只要提高農產品價格,收入就提高,事實上,農產品價格跟生產成本有關聯,調查農產品成本後發現,最大成本就是人力;但是一方面希望產品價格維持現況,對消費者較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又要提高薪資,其實是矛盾的。農委會創造產業價值,希望引進新農民,讓他們投入農業有成就、光榮感,產品有合理價格,這樣才能有後續。產業現況必須先解決,而不是產業慢慢消失,要讓產業留著才有工作機會。

補充性原則不是人力補充,而是針對工作項目沒有人願意做的,例如:屠宰場,農委會評估產業,都有將工作項目、職位界定清楚,希望年輕人回到農業成為經營者、行銷者、管理者、利潤創造者。

農委會多方面解決缺工問題,不足之處,大家共同努力,最希望本地勞工充足,就不必試辦外勞。如果引進外籍勞工,一定要評估及試辦,試辦過程中也有計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