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古風悠悠】雅樂教化人心 靡音毀人亡國

 (大紀元資料室)
 (大紀元資料室)

文/周慧心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許多瑰寶,賦予人們許多處世的哲學與智慧。音樂是其中之一。中國古人藉由音樂,體現出人世間的優美、崇高與生命睿智,其中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和睦,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生命觀與道德觀,講究的是與「天地相通」的境界。音樂是活的,是有靈魂的。好的音樂可以規正人的道德,表現善念。而不正的靡靡之音則會讓人迷失心智。

正的音樂教化人心
 
古代的音樂具備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的意義。若一個社會中,人人都能重德行善,整個社會自然展現出安定、和諧的風貌,一如周朝的文武之治,唐朝 貞觀德政、清朝的康乾盛世等等;人心的回歸向善,呈現在樂音裡,盡是祥和愉悅,那是道德高尚、操守有序的表徵,是主政者與眾生的大福分。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述了吳國的公子季札,到魯國訪問,觀賞周代的音樂歌舞時,對每段音樂的評論。

當樂工、歌者為他演唱周南召南,他說:「樂調真美呀!我聽出周朝的教化已經墊基了!雖然還沒有達到盡善的地步,可樂調中體現出來的民情,只有勤勞而沒有怨恨了。」

為他演唱王風,他說:「樂調真美呀!不過音節太過繁瑣細碎,正象徵著政令的太過苛刻瑣碎,這樣,人民就吃不消的呀。這難道是走向滅亡的先兆嗎?」  

為他演唱齊風,他說:「樂調真美呀!聲音這麼深廣宏大啊!真是大國風度的體現呀!表率東海諸侯的,難道就是大公嗎?這個國家的前途實在是未可限量的呀。」……

季札每聽一段音樂就能準確指出當時人們的生活和道德水準,這不但說明他有紮實的音樂鑑賞修養,同時也說明這些賢明君主的德教影響所及,使當時的音樂也流露出高尚的旋律與曲風,起到了正人心的教化作用。

音樂反應作曲者人品


音樂彷彿一面鏡子,將人內心世界映照得纖毫畢露,藉著樂音、姿態與神情,即能了解這個人的性情、喜好與品德教養。

孔子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子學習彈琴,當孔子熟習了樂曲形式、掌握了演奏技巧、領會樂曲意境後,他認為自己還不了解樂曲的作者。

過了一段時間,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的說:「我知道樂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他一心想以德服人,感 化四方。我想除了先賢周文王,別人是作不出這樣好的曲子來的。」師襄子離開坐席連行兩次拜禮,恭敬的說:「老師說這樂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音樂智慧來源大自然

 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河海,歲有萬物成熟,凡自然界中事物的一切差異與和諧,皆可稱做「樂」。大自然中,如山間潺潺流水,產生聲,聲與聲相感應,產生了有規律的變化時,就會出音。音與音的和諧相配,發出樂耳的聲音即音樂。

 古人有那種「靜觀天地,師法自然」的生活哲學。大自然有序的運行規則不時啟發、點化著人們。人立足於天地間,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謙卑、包容與感恩,並發展出一套對應的生活方式。

 在春秋時代,楚國的俞伯牙,跟著名琴師成連學習彈琴。經過三年的苦學,伯牙的琴藝已經盡得師父的真傳了。可是彈奏起來,總覺得琴聲中還缺少了點什麼。有一天成連對他說:「你所少的只是那麼一點神韻。但這是一種境界,是無法言傳的。我的師父方子春,住在東海的蓬萊島上,他可以幫你,我們一起去請教他吧!」

 於是師徒兩人來到了海上的蓬萊島,這時成連因為要到別處去接方子春,便命伯牙在島上等著。開始伯牙一個人在孤島上焦急地等待師父回來。後來慢慢的,在每天的日昇月沉,潮起潮落中,他沉靜了下來。有一天,他抱著琴來到了海邊,緩緩地撥動著琴弦。只聽到琴聲隨著海風,或緩或急,海浪也隨著琴聲節奏的起伏,或高或低,在與整個大自然的互動應和中,不知不覺的,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如天籟般的樂聲,時而激昂,時而低沉,充滿在整個天地間。一曲終了的時候,他似乎明白了很多。

 這時他再彈奏起樂曲來,只覺得天人合一,悠遊自在。突然背後傳來師父的笑聲,他說:「伯牙啊!這偉大的自然,已經開啟了你的無邊智慧,何需子春太師再來畫蛇添足呢!」這時伯牙才知道,原來根本就沒有「太師父」這個人。

 靡靡之音可亡國

 古有「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的典故。《論語》記載了孔子回答顏淵詢問關於治理國家的問題時,曾說:「要捨棄鄭國的音樂。」鄭國音樂屬於縱情的靡靡之音,在孔子看來,這種音樂是使男人沉迷於美色誘惑的聲音,會敗壞人的性情和愛好。正如《史記‧樂書》中說,聽賞音樂,有吉有兇,這就是音樂關乎心性,而心性又關乎自然之天的道理。

 師曠是春秋時晉國著名音樂家,史稱「樂聖」。晉平公新建的王宮落成了,要舉行慶祝典禮。衛靈公為了修好兩國關係,就率樂工前去祝賀。衛靈公帶著一批侍從,走到濮水河邊,天色已經慢慢地暗下來,他們在河邊倚車歇息。

 這時突然聽到一陣曲調新奇的琴聲,不禁心中大悅,於是招來他的樂師師涓,命師涓把它記錄下來。

 衛靈公一行來到晉國,宴會上,衛靈公在觀賞晉國的歌舞後,便命師涓演奏從濮河邊聽到的那支曲子助興。師涓遵命理弦調琴彈奏起來。隨著他的手指起落,琴聲像綿綿不斷的細雨,又像是令人心碎的哀痛哭訴。

 坐在陪席上的晉國掌樂太師師曠面帶微笑,用心傾聽著。不一會兒,只見他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了,神色越來越嚴肅。師涓剛將曲子彈到一半,師曠再也忍不住了,他猛地站起身,按住師涓的手,斷然喝道:「快停住!這是亡國之音啊!千萬彈不得!」

 晉平公忙責問太師道:「這曲子好聽得很,你怎麼說它是亡國之音呢?」

 師曠回答道:「這是商朝末年樂師師延為暴君商紂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後來商紂王無道,被周武王討滅了,師延自知助紂為虐害怕處罰,就在走投無路時,抱著琴跳進濮河自盡了。所以,這音樂一定是在濮河邊聽來的。這音樂很不吉利,誰要沉醉於它,誰的國家定會衰落。所以不能讓師涓奏完這支曲子。」他說到這裡,轉過臉來問師涓道:「你彈的這支曲子是在濮河邊聽來的嗎?」衛靈公和師涓都很驚訝,連連稱是。「亡國之音」便由此而來。

 中國古代的音樂都是以德音雅樂為尚,尤其是孔子的時代,提倡定禮樂。古人聽到好的音樂,可以三月不知肉味;壞的音樂,就定為淫樂或俗樂。古時的音樂講究高雅,天人合一,與自然合一。音樂的形式也以簡單安靜、清靜淡泊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