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古典音樂史上的巨匠 貝多芬

文/林文瑩
「樂聖」貝多芬是繼巴哈、莫札特之後,又一讓世人驚豔的古典音樂家。在貝多芬的作品中,不時可以感受到他對於萬物蒼生的悲憫和體恤,展現出對人類超越種族、民族的愛。

貝多芬是集古典之大成、開創「浪漫派」的先鋒。「樂聖」封號來自於他多產作品中所呈現,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巴哈、莫札特相比,貝多芬生處一個自由、平等,人權觀念不斷上升的時代,這股時代潮流對其音樂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貝多芬除了寫作大量的宗教音樂外,也有許多描寫自然的作品,譬如小提琴奏鳴曲《春天》、第六交響曲 《田園》、鋼琴奏鳴曲《月光》等。這些作品的出現,標誌著西方音樂的歷史走向,同時也表示貝多芬在價值取向上跟這些前輩藝術家的不同。

如果說,巴哈的音樂是體現人對上帝回歸的努力,莫扎特是傳達天使純真的聲音,那麼,貝多芬的音樂乃是將神意更進一步落實於人世中,表達其對於萬物蒼生的悲憫和體恤。 

貝多芬中年以後為惡性耳疾所苦,這原是音樂家的致命傷害,但充沛的生命力使貝多芬不但沒有被命運打倒,反而轉向聆聽心靈的聲音,使用「心耳」來創作,這讓他的音樂有了巨大的突破,並開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深度。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在不違背理性的情況下,突破了古典主義時代交響曲的結構特徵,將規模宏大的合唱聲部引入作品當中,也就是著名的《歡樂頌》。這首交響曲是歷史上的創舉,裡頭沒有抒情或描寫,而是純粹的靈性音樂;主題就是人經過命運的艱苦磨礪,最終昇華到了高尚的思想境界,展現出對人類超越種族、民族的愛,也將貝多芬悲天憫人的情懷發揚到極致。 

貝多芬音樂的深度,是將人與天的比例在創作中做了新的調整,把人受制於上天的命運安排,當作希望與奮鬥的動力來源;把人在命運制約下的抗爭放大成英雄式的歌頌。認為人可以成為巨人,有志者事竟成。這樣的鼓舞在貝多芬作品中處處可見。

在這些描寫生命的無望與困頓的音樂中,貝多芬想到了神。在音樂中他不斷地問神為何給他如此的境遇(耳疾),祈求神給他力量與支持。也只有在此時,貝多芬才放下了他的面具,願意謙卑、無助地承受。 

貝多芬這種在人間經歷苦難卻以悲憫之心俯視萬物的精神,使他更貼近於那個時代,也是他被人尊為「樂聖」的原因。貝多芬曾經說過:「即使面對一位君主,也絕不出賣真理。」高尚的堅持與勇氣,正是貝多芬其性靈與上天接觸的交集,在貝多芬作品的樂段中,時時可以感受到這份高貴的勇氣,人們可以聽到神的力量進來了:平和、光明、崇高、神聖,不用言語就能感受「神的撫慰」,使困頓中的人從挫折中再度站起。◇ 

——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