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國際

陸經濟進入轉型 IMF:台韓受創重

陸經濟再平衡後,亞太經濟體對陸加值出口的增減幅度。由左至右分別為台灣、韓國、日本、澳洲、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度、香港、印尼及紐西蘭。(網頁截圖)
陸經濟再平衡後,亞太經濟體對陸加值出口的增減幅度。由左至右分別為台灣、韓國、日本、澳洲、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度、香港、印尼及紐西蘭。(網頁截圖)

【記者黃捷瑄 /綜合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日公布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展望報告,報告特別分析中國大陸經濟「再平衡」對亞太地區經濟體的溢出效應。報告提到:由於台灣過去過於依賴對陸固定設備的投資,而非軟性的商品及服務,因此在大陸經濟轉型升級之際,台灣將受到相當大的負面衝擊。


這份報告以《動盪時期建立亞洲優勢》為名,暗示儘管亞太經濟面對全球復甦疲軟、國際貿易增長及大陸增長轉型帶來的影響 ,亞太的政策制定者仍然可以透過結構性改革,以提高生產率和創造財政政策空間,同時在需要時支持需求。


報告提到亞太經濟體與大陸的關係較世界其他地區更為密切,無論是對大陸的出口或投資。而大陸正面臨經濟轉型,對亞太經濟體的影響相對較大。


由於過去大陸進口的中間產品轉到境內生產,並開始出口這些產品,處於上游的發達經濟體喪失了一些產品的市占率。


陸經濟轉型不利台灣



進一步觀察亞太經濟體與大陸的經濟關係時,報告特別舉台灣及紐西蘭為例分析,在1995~2011年,紐西蘭擴大向大陸出口消費產品及服務;然而,台灣卻高度曝露於對大陸的固定資產投資之中。如此一來,置於大陸產業升級的趨勢來看,紐西蘭較能吸收大陸經濟再平衡時所造成的溢出效應。


據IMF估計,如果大陸的消費或投資增加1個百分點,台灣、韓國等投資大陸較多的經濟體,其國內加值型貿易(TiVA)將萎縮近0.12個百分點,然而,紐西蘭卻能得到將近0.04個百分點的增長。


大陸、日本債務風險增



IMF估計,下行風險在經濟形勢中繼續占主導地位,亞太地區經濟體的增長率預計在2016~2017年小幅下降到5.25%左右,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咎於全球復甦乏力。


報告提到:全球增長速度慢於預期、全球金融條件收緊,加上亞洲地區的高槓桿,可能給該地區的增長帶來負面影響。特別是高債務環境下,信貸和金融週期的轉向會對亞洲的增長造成顯著風險,特別是亞太多數主要經濟體,包括大陸及日本的債務水準在過去10年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