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 政治

在中國大陸 這5種美食越好吃越致命

在中國大陸,許多餐館及食品製造商,在食物中添加有毒的化學品。圖為一女士在一家餐館吃麵條。 (FREDERIC J. BROWN/AFP/Getty Images)
在中國大陸,許多餐館及食品製造商,在食物中添加有毒的化學品。圖為一女士在一家餐館吃麵條。 (FREDERIC J. BROWN/AFP/Getty Images)
(英文大紀元大紀Juliet Song報導/吳英編譯)由於欠缺嚴謹的食品及藥物管理制度及刑事責任,中國大陸消費者大多數時候都處於罹病或中毒的風險之中,舉凡在超市購買食用油,到孩子接種疫苗等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都危機四伏。

在中國大陸,許多餐館及食品製造商,在食物中添加有毒的化學品,以下是5個例子,包括海鮮浸泡致癌的甲醛、湯麵添加鴉片等。
  
1、做包子的發酵粉含重金屬

包子是典型的中國菜之一,而且熱騰騰的包子特別好吃,因為新鮮且蓬鬆。為了讓出爐的包子過一段時間後仍可維持蓬鬆的口感,陝西省某家餐館唐老闆(Tang)找到一種特殊的發酵粉,可以讓包子長時間仍保有蓬鬆口感。

根據中共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報告:這個特殊的發酵粉內含重金屬鋁,其在人體內積存後將對骨骼及神經造成嚴重的損害,引發記憶力減退及阿爾茨海默氏病。

自2014年開始,中國大陸禁用這個發酵粉,但唐老闆仍持續使用一直到2016年4月被捕為止。
熱騰騰的包子。(PETER PARKS/AFP/Getty Images)熱騰騰的包子。(PETER PARKS/AFP/Getty Images)

2、用甲醛浸泡蝦子

蝦子在未煮熟前很難剝殼,並且和其它海鮮一樣,很快就會腐壞。

去年9月青島日報(Qingdao Daily)報導:山東省供應商廣泛使用甲醛浸泡蝦子,使蝦子外觀看起來更白,保持更長的時間,而且容易剝殼。

甲醛的用途,通常是用來做建築材料的最後處理或保存動物標本。雖然甲醛會導致鼻癌、喉癌及結腸癌,但中國大陸的商家早在2002年就開始使用甲醛浸泡蝦子。

2011年,一名化學家告訴山東省的半島都市報(Bandao Metropolis Daily):甲醛可以用來延長烏賊的保存期,同時又能維持其鮮豔的色彩和形狀。
蝦子(TEH ENG KOON/AFP/Getty Images)蝦子(TEH ENG KOON/AFP/Getty Images)

3、餐食添加鴉片

中國大陸某些餐館,為了提高客戶對其餐點的喜愛,在食物內添加會讓人上癮的鴉片。
  
去年8月,根據北京當地的報導:在中國大陸成都市的王先生,正準備服役,在體檢當天他吃了一碗麵,結果檢測報告顯示嗎啡陽性反應。

報導還說:2011年到2015年中國大陸19個省份總計約80家餐館在其供應的餐點中添加鴉片。北京大學藥物依賴研究所(Drug Dependence Research Institute)所長陸林(Lu Lin)表示:添加鴉片的餐食會讓客戶上癮。
麵食(China Photos/Getty Images)麵食(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4、致癌的豆腐皮

在中國大陸,豆腐皮,也稱為:「腐竹」,是很受歡迎的食物,它有很獨特的口感,可以涼拌也可以紅燒。不過,現在也被添加了危險性化學品添加劑。

2013年,豆青(Douqing)牌腐竹被揭露添加了致癌物質甲醛次硫酸氫鈉,即俗稱的吊白塊或雕白粉,其可使豆腐皮看起來更白、更新鮮,並提高彈性的口感。
青菜炒豆腐皮(Augapfel, Flickr)青菜炒豆腐皮(Augapfel, Flickr)

5、加了硼砂的麵條

去年9月福建省海峽都市報(Strait Metropolis Daily)報導:石獅市(Shishi)一家麵館自2014年11月開始在其生產的麵條中加入硼酸鈉,日產300斤毒麵條,到去年9月被查獲為止,已用掉50斤硼酸鈉。

硼酸鈉,也稱為:硼砂,曾經被廣泛使用在許多食物中,後因確定其為具致命性的有毒物質,在中國大陸被禁用。

食用過量硼砂後,可能會導致嘔吐、腹瀉,甚至陷入昏迷,對成人而言,20克硼砂足以致命,5克即可奪走嬰兒的性命。
CHONGQING, CHINA - JANUARY 25: (CHINA OUT) A worker cuts rice noodles at a noodle workshop in Wansheng District on January 25, 2007 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 China. Rice noodles are made from rice, and come in a variety of sizes. Cities from southwest of麵條(China Photos/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