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中國

中國經濟的「危」與「機」(上)

⊙金言
所謂危機,危機,其實有「危」也有「機」。對於中國經濟大致有兩種解讀,悲觀派認為中國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危局,不實行民主轉型,未來只有死路一條;樂觀派則認為目前的中國正處於千年未有之機遇,辦法總比困難多,前途依然光明。下面就從「危」與「機」兩方面來分析,中國經濟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從「危」的一面來看,大家知道,中國經濟已經告別過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從2012年起就開始逐步回落,2016年預計為6.7%,從而進入習近平所說的「新常態」。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如果把2008年以來的美國次貸危機稱為全球第一次經濟危機,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稱為全球第二次經濟危機的話,那麼,2012年以來中國的生產過剩危機則是全球第三次經濟危機。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雖然如今危機得以緩和,但造成危機的病根並沒有摘除,危機也並沒有結束,從而使得世界經濟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危機隨時還會捲土重來,甚至加劇,並有可能引起新一輪的衰退。中國政府雖然通過4兆刺激經濟,僥倖躲過了這場危機,但後患無窮,最終還是難逃一劫。因此,有學者稱其為「後危機時代」或「後金融危機時代」。

進入3月以來,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接連下調中國主權評級。3月2日,穆迪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調降至負面;3月底,標普也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惠譽在4月6日發布的報告中也警告,中國政府債務急劇且持續的上升將帶來負面的影響,可能威脅該國的金融穩定。5月12日,歐洲議會還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一項決議,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除此之外,隨著去年美國主導的TPP貿易協定達成共識,以及TIPP、TISA談判的深入,中國已經被世界孤立。再加上美聯儲加息預期等重大利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際國內資本就開始了恐慌性的出逃。最先撤離大陸市場的是嗅覺極為靈敏的香港首富李嘉誠,以致新華社還登載了一篇題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在中國擁有超過100萬員工的台資代工企業富士康,也開始到勞動力更加廉價的東南亞和印度去辦廠……

中國外管局2015年年報顯示,利用大數據鎖定金融機構異常和涉嫌違規交易,涉及2,200億美元;參與破獲地下錢莊案件60餘起,涉案金額超過兆元人民幣等。去年江澤民安插在中國證監會的「內鬼」還與海外資本勾結,乘機做空股市,高位套現外逃。這樣,去年中國的外匯儲備減少了7千億美元,資本外流規模之大,前所未有。如果今年6月或7月美聯儲繼續加息,中國還將上演第二輪資本外流潮。

另外,世界上凡是與中國經濟聯繫密切的國家都陷入了極大的災難。如:俄羅斯、希臘、委內瑞拉、巴西等等。台灣大選和美國大選也都將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等等。

在如此背景下,今年5月9日,中共黨媒《人民日報》專訪「權威人士」的文章不得不承認:「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這也等於變相承認中國經濟出現了危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