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 中國鏡

走出社會紛亂 台灣需重視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歷經中共文革幾乎破壞殆盡,唯一還留存著並保護著中華文化的國家就是台灣。(Getty Images)
中華文化歷經中共文革幾乎破壞殆盡,唯一還留存著並保護著中華文化的國家就是台灣。(Getty Images)

文/記者陳懿勝
中華文化歷經中共文革幾乎破壞殆盡,唯一還留存著並保護著中華文化的國家就是台灣。台灣保存了中華文化中的傳統精神,也將中華傳統文化觀念、家庭關係、敬天敬祖精神,一直被完整保留在民間生活當中。

雲林縣鳥松國中甯曉燕老師指出,在中國的上古時期的文化,包含著敬天敬神的內涵,史記的《五帝本紀》記述的統治者是秉天道而行事,人們所熟知的帝堯、帝舜,任用賢臣,要求他們共同完成上天所賦予的任務,所以統治者是遵照神的旨意行事與生活。

「除了敬天敬神外,儒、釋、道三大文化內涵也影響著歷代的中國人」,甯曉燕說,儒家的孔子將王官之學傳給了平民,「仁、義、禮、智、信」是儒學留給後代的處世的規範,道家的老子則為人提示了返本歸真的修煉之路;漢唐時代佛教的傳入與融合,多數人相信神佛,相信善惡有報,明白積德行善之理。宋朝到明朝「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可以看到佛教的觀念在中國的普及。

甯曉燕表示,儒、釋、道三大文化內涵,不僅讓人們維持應有的道德水平,無論是處於高位的帝王世家,維繫文化傳承的士人,還是以忠孝節義之理行於生活的平民百姓,從來不曾因為朝代更迭而有所改變。

「話說如此,對照於現在的中國,中華傳統文化已在歷次批鬥中漸漸消失!」甯曉燕表示,自晚清的衰弱,民初的紊亂,多數知識分子追隨西方現代化的腳步,在國弱民貧的重壓下,開始對傳統文化產生質疑與誤解,如民初的新文化運動,民主、自由、平等成為檢視傳統,批判中華文化的大棒,其造成的衝擊和影響甚大。

甯曉燕沈重的說,最可悲的是共產黨推動的文化大革命,把中華文化,從內在的精神信仰,外在的文物、建築幾乎破壞殆盡。年輕世代則在無神論的灌輸下,不知道佛道信仰,優美的中國古典文學也與年輕學子失之交臂。維護傳統的文化精英們則在歷次運動中犧牲了或沉默了。今天在中國,除了大量挖掘的考古文物外,要探尋涵育中國數千年的倫理道德和典雅的文化與藝術,反而要求諸海外了。

提起中國正統文化,甯曉燕大力推薦近年來全球巡演的「神韻藝術團」,她說,從2007年,全球許多人總是引頸期盼「神韻」的到來,各國的主流社會,工商企業與藝文人士都在「神韻」的演出中,被這悠久,偉大的文化內涵所感動,認識了真正中國文化的底蘊,「漢唐盛世的壯闊,蒙古男兒的豪邁奔騰、江南仕女的水袖婉約、大清格格的端莊,許多影像、色彩與樂音之美好,至今我仍是記憶鮮明。」

現代文化的迷思

甯曉燕說,在自己成長的1970、80年代,家庭和學校教育學生尊師重道,重視修養品德與順天敬人,一般人心中有衡量人事好壞的標準,社會有明確的道德規範,就算有少數的宵小之輩、犯法之人,社會仍能保持良善風氣,社會也相對的比較穩定。

相較於現代文化,甯曉燕指出,現代文化的指涉很廣,對20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或大眾文化,有著多元的樣貌,其影響力隨著3C的便利,深入人們的生活,尤其現在的年輕世代已是隨時隨地的取得相關訊息。和過去相比,人們似乎有了更多的選擇,但也可能與古典的傳統漸行漸遠。日本的年輕人反而要從現代動畫漫畫中,才發現自己文化中的圍棋、落語(說書人)等傳統的精采有趣。

「不過在影視文化上,現代文化也有所令人驚訝的地方」,甯曉燕表示,動畫的細膩質感,劇情上或熱鬧、或繁華,或突顯人性中的黑暗面,但也有改編自十九世紀作品如「悲慘世界」、「聖誕頌歌」等,啟迪人善念與悲憫之情者;而現代的美術作品、文學創作,晦澀難解有之,令人緊張痛苦也所在多有。

話鋒一轉,甯曉燕說起近期的國際新聞,她說,美國最近發生嚴重槍擊案,傷亡慘重,不僅止於歐美,在台灣、中國類似的事件,也頻頻出現在媒體上。近代文化中過多強調的個人主義、或是濫用的自由主義等,還有不少將社會的黑暗面做題材的文藝作品,從小說、動漫到電影,以最快的視聽速度進入眾人的生活,或多或少影響了後天思想觀念的形成。

甯曉燕指出,比如「外遇」的問題,在過去的台灣社會中是不道德的,為人所唾棄的,自己的長輩們絕對無法接受的事。但現在的戲劇、文學作品中卻大行其道,連兒童青少年都以「小三」為常用語,像這種價值觀的改變,對社會的影響不是在大步後退嗎? 有許多家長已不太願意讓孩子看電視,或者上網,負面的訊息實在太多了,「孩子是未來的希望,但現代文化給予他們的是什麼?做為大人的我們必須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