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健康生活

醫藥烏托邦──醫期無醫(下)

藥品(123RF)
藥品(123RF)

文/胡乃文(台北上海同德堂中醫師)
自有人類開始,人類以為可以甩掉這個宿命──生病。可是,這肯定就是宿命,沒有人能逃得過!

民眾和醫生都言之鑿鑿,充分的維生素、礦物質,能讓人體的生化環境改善,可以免去生病的煩擾。

以一般市場機制來說,如果沒有改善體能的效用,相信一般藥房的維生素、礦物質就沒有那麼大的市場。筆者曾經在美國、加拿大等地看到大賣場中的西藥部門,有堆積如山的保健品如綜合維生素等任人隨意挑選,像是需求量非常之大。最近的新聞又有了完全不同的報導,說那些所謂的「保養品」、「營養品」反而令人生病!

中國傳統醫學中,沒有見過什麼叫做「營養」的。現代人們,受西方科學的影響,多數都以為,蛋白質、澱粉、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就是「營養」。

古時的中醫書中看到過,「營養」一詞是個動詞。它是說,某個藥物或食物,有營養脾胃、營養腎……的作用;受到這個動詞的影響,以為營養就是對身體有益,誤解的名詞造成華人對於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的迷思。

什麼東西對身體好?需要才是好,不需要就是不好。

現在的資訊發達,人人都從各種媒體獲得不一定正確的資訊;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還是需要醫生給予指導才對。例如,人們都知道人參是能補益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補氣虛,如果沒有氣虛的現象,它就不能吃;又例如,生薑、薑黃、附子等是熱性的藥物,它能溫寒,如果人體質或病情屬熱性,服用它就有問題。

所謂的西藥或西藥「補品」,沒有人去測試它們是熱性、寒性、補性、瀉性的;但它們也是一樣,需要的時候大致不出問題,可太多了就發生麻煩。例如,鈣、維生素D同時服用,有增加血中鈣濃度的能力;筆者見過服用CaD3(calcium carbonate / vitamin D3),按照購買藥品的說明書服用,結果發生全身顫抖病情的老太太。其實,那是由於血液中鈣離子過剩的原因;鈣是神經肌肉反應和神經腺體分泌反應必須的物質、血中濃度大就造成神經肌肉腺體反應過當,顫抖只是其中一個反應而已。

中醫最早的參考書籍之一的《黃帝內經》有「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說法,那就是最簡單的「平衡」概念、真正的健康保證。過多的攝取、不足的攝取、不需要的物質的攝取,都不正確。近代人們越來越認同「自然才是好」,可什麼是自然?現在發展的所謂「茄黃素」、「薑黃素」……它們的確可能是某些人需要的,但並非每個人都需要的物質,網路上常常看到鼓吹某些「營養」應該多吃,那就非正確理解了。

人不生病還需要醫師嗎 

如果人們真的知道,採用各種治病方式、預防方式;例如前面提到的「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人們真的就不生病了,那還需要醫師嗎?

當然,醫師的角色轉變了!不再是以前的醫師概念了。

以前的醫師,是為人治病的、是為人們預防病的,是臨床重於基礎理論的;現在的醫師應該是注重理論的實踐者了。

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曾經說過:「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最好的醫師,不是治病的,是改變人心的、是將人們所處的環境改變的;當然這不只是指行醫的人,絕對的是包括了行政的和制定律法的人。那時,只有「上醫」制定和執行最好的各種辦法,令人不病、只有「中醫」令人保養謹避風寒平衡飲食而不致生病。

如果,只有醫國的上醫和醫人的中醫的時候,那麼臨床醫師不就成為了沒必要的了?對,「醫期無醫」的境界可以「達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