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大廟文化再造 擁抱崇蘭人文桃花源

崇蘭昌黎殿內,傳統匠師潘岳雄創作溼壁畫。(蕭永忠提供)
崇蘭昌黎殿內,傳統匠師潘岳雄創作溼壁畫。(蕭永忠提供)

文/記者李晴玳
明末清初,閩粵先民渡海來台,拓荒行囊中,收藏的是故鄉攜出的神明香火袋與祖宗牌位,在蓽路藍褸的日常裡,原鄉宗教信仰是移墾者最大的精神慰藉與寄託。隨著移民落地生根、聚落寺廟的建立,庄頭廟成為村人團結互助、興學教化的「集會所」。大廟信仰所承載的,不僅是心靈偎靠,也是在地文化的香火薪傳。

先民建村立廟,一庄一廟,在那廟口的老榕樹下,村野父老閒坐話家常,傳述著四時節慶歡會;仕紳耆老則開壇授徒,勤耕詩書禮樂。悠悠走過400個年頭,庄頭廟幾度擴建翻修,寺廟的歷史沿革與發展,反映了社會人文的變遷,更牽動著族群的融合消長,可以說,一部台灣移民生活史即已濃縮在寺廟史中。

屏東商賈望族蕭家,在崇蘭聚落開創基業,270多年來綠樹蔚然成蔭,見證了阿緱先民胼手胝足的開發史。身為蕭家第九代傳人的蕭永忠,緬懷先人創業有成,興學崇德,帶動地方文風。他決定踵繼前業、投身社區再造,推展大廟文化,期盼帶領大眾走讀社區,領略宗教真義及城市美學。

「什麼是大廟文化?」蕭永忠以文化角度,爬梳台灣近代歷史,從深刻反省中,關照台灣近代環境的變動與發展。他發現,規模經濟與文創藝術存在著極大反差。「百年後的來人,將怎麼看待今人與今事?」站在新舊交會的十字路口,蕭永忠決定迎接挑戰,找回地方公廟核心價值,他期許自己一路向前。

拼鬥職場 尋找MIT文創新商機

蕭永忠學成役畢後,任職台灣和泰汽車公司,擔綱講師重任,時值日本豐田TOYOTA啟動全球專案計畫,以資訊科技導入機械製造暨營運管理服務,工作一年餘,因表現優異,獲高層拔擢栽培。但考量企業倫理與和諧,毅然提出辭呈。

後轉任「大慶汽車」行銷企劃,蕭永忠全心投入新領域,配合公司經營決策,又承攬進口車業務,他在人手、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採逆向操作策略,選定特定車款以超低價促銷,結果業績翻漲3倍。

惟大環境每況愈下,日本車廠經營窘境頻現,在FOB報價高揚的狀況下,蕭永忠感悟到,「即便行銷管理、市場服務做得再好,如果沒有自家品牌及產品,一切都將白搭!」

30歲那年,蕭永忠與友人合夥選定某居家藝術公司產品做為創業的起步,不久該上游公司西進中國,終因宏觀調控而退場。過程中,他了解到台灣傳藝產業經營不易,以及傳續傳統工藝命脈的重要性。於是,他與老師傅合作,將匠師工藝帶入生活空間設計,並連續2屆摘下台灣手工藝研究中心優等獎。

另外,在蒐羅古董精品、行銷高端客群之際,他發現,所謂古物,多數是拆解重組後的仿古。他遂更弦易轍,改走創新設計路線。蕭永忠與友人攜手湖南湘鏽研究所探求古針法,並以12%授權金,換得世界保育組織畫家的授權。1997年,「保育動物繡畫展」由蘇富比公司協助拍賣達500萬元,盈餘全數捐出。

從工商產業轉入文化領域,蕭永忠一路蜿蜒前進,他感覺路已漸行漸寬。然而1999年,921大地震撼動全台,面對山河變色、生靈垂危,他猛然驚覺,「過去的作為,竟然跟這片土地鮮少連結」,「社會的多樣性,原來涵蓋了文化保存與重建、社區關懷及陪伴」經過一番深思,2004年他決定歸返故里,由崇蘭社區重新出發。

文化建廟 蓋一間有氣質的廟

蕭氏家廟建於1880年,曾入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身為家廟管理人,蕭永忠徵得宗親共識,將蕭氏家廟指定為屏東縣定古蹟,並與高鳳數位內容學院產學合作,建置數位典藏網站。此外,他還成立「阿緱地方文化館──課餘軒」,作為崇蘭社造故事及城市記憶的展示空間,透過藝文展演,推動地方文化生活圈。

崇蘭昌黎殿三山國王廟,初建於1928年,為社區的信仰中心,也是社群整合交流的重要基地。悠悠80餘載,公廟幾度翻修,2010年再度展開重建工程。擔任副主委的蕭永忠,一肩擔起擘劃、統籌協調的重任。

為打造理想寺廟,體現信仰的力量。重建之初,蕭永忠即當眾宣示,「要用文化,蓋一間有氣質的廟。即使面對再大挑戰,我也義無反顧。」他告訴委員及信眾,「我們正在寫歷史,撰述大業已啟動,希望為下一代開創更好的條件與文化。」

「近30年來,台灣寺廟建築多採『規模經濟』作業模式,從灌模塑型到運載組裝,一座寺廟於焉誕生,可是文化底蘊、美學價值卻已蕩然失落。」蕭永忠深有所感,「真正的美學文化,應保存在傳統的手工打造中。」於是,他以文化建廟的概念,規劃重建工程,委請建築師及設計師繪製藍圖,並延聘了20位國家登錄匠師參與蓋廟。

「咱們都在寫歷史,大家的作品是在做教育!別處做了一百間廟,也不如好好地做這一間!」蕭永忠的一番真情喊話,打動了各路藝匠好漢,大家決以義氣相挺,應允共寫歷史新頁。同時,他並與大專院校師生合作,進行「文化建廟」記錄與數位典藏,盼發揚傳統寺廟建築工藝之美。

發揚大廟文化  打造藝術人文社區

「有德者成為神,因其具備聖德,所以值得崇仰敬拜;一柱心香上達天聽,我們應該效法神明的慈悲,敬天重德。」蕭永忠強調,「所謂大廟文化,就是要回歸信仰的核心價值,感謝神明讓我倚靠,庇佑我平安順遂。因此,我們須再涵養道德文化,發揮敬老慈幼的精神,建立志工服務系統,落實社區陪伴及在地照顧。」

崇蘭昌黎殿歷經6年營建,今年即將竣工落成。「昌黎殿真的要很大嗎?」蕭永忠說,「廟不必富麗堂皇,惟需藝術文化;廟也毋庸氣派高大,但務必整備無障礙友善設施,讓老弱婦孺皆可親近瞻仰參拜。」

於是,蕭永忠以崇蘭昌黎殿為中心,鏈結屏東市各信仰中心與地方文化館,推展「阿緱城──大廟文化生活圈」。透過地方學研究,進行故事採集、影像記錄與地方書寫;此外,他又辦理「藝文研習」及「廟埕藝演」活動,鼓勵新移民家庭、學童及銀髮族共同參與。他說,在地文化扎根,極需交流與分享。

蕭永忠表示,大廟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生活。就像呼吸般,大家從精神信仰延伸而出,擁有在地自信與自主,在參與公共事務過程中,溫暖地分享生活經驗與價值。他表示,接下來,還會啟動社造3.0及長照2.0,陸續推動地方照顧、健康營造、長輩日托及共餐,讓敬老扶弱的風尚在崇蘭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