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讀報涵養中華傳統文化 培育繼往開來的下一代

 (123RF)
 (123RF)

文/王懿德
由新三才文化協會在南投縣推動的「讀好報得好報」心得徵文活動,105年秋季成果彙編即將出刊。本次活動,共計有24個學校參與閱讀《大紀元時報》,投稿入選37篇閱讀心得。投稿文章呈現正面積極的精神,這種精神力量來自中華寶貴的傳統文化,也是台灣迎向未來的動能。

社會的最大資產是人,人的精神內涵影響著人的行為,進而形塑社會的未來形態,而能涵養孩子精神的最大動能就是傳統文化。在台灣,傳統文化透過經典、故事、戲劇等藝術進行承傳。也讓孩子在生活環境中涵養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敬天重德、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儒釋道的精神。

在台灣,熟悉的地名可能就有文化的底蘊,例如,忠孝路、信義鄉、崇德里⋯⋯旅遊景點也是一樣,就日月潭說,慈恩塔代表著蔣先生的孝思。玄光寺、玄奘寺呈現台灣人對玄奘前往印度取經,普及佛法的敬意。文武廟侍奉孔子與關公則表達仁義的精神。

這些精神又表達了社會的人倫價值。就三國演義而言,文化工作者吳沛霞表示,劉備與諸葛孔明、孫權與周瑜間的君臣之義,關公與關平間的父子之義,桃園三結義的兄弟之義,劉備與妻子間的夫妻之義等。這些文化內涵一直穩定著台灣社會。

但是,近年來受到功利主義的影響,傳統文化開始式微,撼動了人倫關係,動搖了社會秩序,也影響到人與環境的關係。這時,人們急需具有傳統文化的媒介,承先啟後為宏揚文化注入新血,而!《大紀元時報》就是這樣的媒體。

雲林國小三年級教師葉姿麟,已經連續3年在班上推動《大紀元》讀報。她表示,《大紀元時報》內容比較多元化,讓學生知道一些社會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且,大紀元在報導社會動態時會呈現出正向的能量。這樣孩子雖然沒人從旁解說也能吸取正向的觀念。

大成國中的陳沛詠正呼應了她的觀點,她從「善的漣漪」這篇文章中體會到,住持「你對我不好 我也要對你善」的態度,認為應該學習住持對待人事物的寬厚的想法,要多做善事自然有善果。

水里國中的郭大維在〈歷史的借鑑〉一文中,指出故事可以做為前車之鑑。我們得去思考這些人為什麼會「成功、失敗」。更可以藉這些故事來思考社會是否有著同樣的狀況。這也才能真正發揮歷史以古鑑今的作用。

歷史的演展就是一個承先啟後的過程。古人與現代人雖然所處的時空不一樣,但是,面臨的抉擇都是一樣的。面對困難可以選擇逃避,也可以選擇承擔;面對誘惑可以沉淪,也可以拒絕。歷史一幕幕的故事,重複著生命的抉擇,不同的時空卻上演著相同的故事,而!故事的完美結局卻總是在選擇正向道德的那一端。

葉姿麟表示,她相當注重孩子的品德涵養,所以會選擇一些小故事和他們分享。當孩子碰到與故事情境相同的問題時,她就會用這些故事和他們討論。她認為,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每個小孩讀書的能力不一樣,考試的成就也不一樣。「可是,我覺得品德從小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基礎和正確的想法。孩子長大後,就容易被社會一些不好的東西汙染。」

除了讓孩子讀報,他還利用讀報讓孩子和父母互動。她表示,她會請家長跟小孩互動,比如,小孩寫一則心得,就念給家長聽。這樣的作法增加家長和小孩的互動,也讓他們彼此都有收穫。閱讀《大紀元時報》的過程,就是涵養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文化的擴散過程。

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會漸漸地養成正向的思考方式,漸漸地建構出自己的思考結構與世界觀。將來,就能清楚地站在文化的肩膀上,繼往開來立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