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從吸奶嘴談到它的「撇步」

 (攝影/林晃惠)
 (攝影/林晃惠)

文/林晃惠
東森的網路新聞曾經有一則這樣的報導:「最近有研究指出,經常讓寶寶吸奶嘴和吸吮大姆指,可能會推遲他們的語言學習能力,因為寶寶的舌尖需要足夠的活動空間,好讓他們學習辨識不同的發音。之前也有研究指出,吸奶嘴的小孩發生語言障礙的機率,三倍於不吸奶嘴的小孩。」

憑著個人的經驗,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不見得是可靠的:回憶起早年在美國和台灣,我都是照著Dr. Benjamin Spock 的《育嬰指南》養育三個女兒,從開始就讓她們吸奶嘴的,結果三姐妹的語言能力不但都沒有問題,還發展得非常好。

雖然某些見解是見仁見智的;但讓寶寶吸奶嘴的確會有它的缺點;譬如奶嘴長期卡在齒列中間,就可能引發牙齒咬合不正。同時長期吸吐奶嘴的動作容易造成暴牙。此外幼兒教育專家說:「寶寶在口腔期若沒有得到滿足,成年後可能會沒有安全感,當遇到困難而焦慮時,潛意識就會退縮回嬰幼兒的口腔期,並且出現啃咬指甲、咬吸管、大吃大喝,甚至吸菸等透過嘴巴動作來抒發壓力的現象。」

另一方面有相當多的家長會擔心,如果從起初就讓寶寶吸奶嘴,日後想要戒除奶嘴時可能會有困難。其實寶寶天生就會透過吸吮母奶、奶瓶與奶嘴,因感到滿足而停止哭泣。在英文裡奶嘴稱為「pacifier」,有安撫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從嬰兒時期就要多多跟寶寶說話,寶寶會感受到足夠的關愛,顯得更加聰明伶俐。如果寶寶能由擁抱與吸母奶中獲得安撫,就未必那麼須要使用奶嘴來安撫;但若是媽媽無法長時間陪伴安撫,或有些媽媽總是很難安撫寶寶,那何妨也使用奶嘴來安撫呢?何況吸奶嘴的寶寶會自然地吞嚥口水,睡覺時也能睡得比較安穩,這倒是讓寶寶吸奶嘴的優點。

談到吸奶嘴的寶寶會自然地吞嚥口水,有一天我搭高鐵時,發現有一位中年人正在很細心地照顧著坐在輪椅上的老太太,還將奶嘴塞進她的嘴巴,使我感到很納悶。

等老太太入睡後,我客氣地跟那位中年人打招呼,且探問那是他的母親嗎?他說自己是位復健師,老太太中風之後在北部的醫學中心接受治療,一直都是他的病人。因為病情不輕,所以復健的路走得非常艱辛。由於老太太很懷念她在台中的老家,因此她的兒子們特地拜託這位復健師陪伴他們的母親,在每個禮拜天專程搭高鐵回台中,看看她朝思暮想的老家,當天往返總要花五、六個小時。每當老太太的口水止不住地流下來時,復健師就讓她吸著奶嘴,效果確實很不錯。

原來老太太吸著奶嘴並不是返老還童,而是復健師根據經驗採取的「撇步」。當時我感動地想著:當老太太吸著奶嘴時,可曾想起早年哺育兒子們的往事?在這價值觀錯亂的世代,幸好她的兒子們能夠這樣安排,讓母親每個禮拜天都可以回老家探望。想著想著,就百感交集地拍下了這張照片,還特地聚焦在那個藍色的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