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宋代的宮廷舞

河南省禹州市白沙鎭趙大翁墓壁畫《樂舞圖》,北宋(西元960~1127年)。(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河南省禹州市白沙鎭趙大翁墓壁畫《樂舞圖》,北宋(西元960~1127年)。(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文/仰岳
唐代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最高峰,相應的大唐宮廷樂舞也象徵著過去中國歷史上古典舞的高峰時期,在唐代走下歷史舞台後樂舞一度走入斷層,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恢復禮樂,也將宮廷舞帶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時「隊舞」以及帶有故事情節的「大曲歌舞」出現了一種全新的面貌:不同於唐代充滿著大氣的樂舞,宋代的樂舞則是充滿著細膩、優雅及平民化。

河北宣化出土遼天寧六年墓室壁畫金代《散樂圖》。河北宣化出土遼天寧六年墓室壁畫金代《散樂圖》。(公有領域)

隊舞

宋代隊舞分為「小兒隊」和「女弟子隊」,每類又分為十個獨立的隊舞,內容多采多姿。

◎「小兒隊」共七十二人,又分十隊:

一、柘枝隊;二、劍器隊,三、婆羅門隊,四、醉胡騰隊;五、諢臣萬歲樂隊;六、兒童感聖樂隊;七、玉兔渾脫隊,八、異域朝天隊;九、兒童解紅隊;十、射鵰回鶻隊。

◎「女弟子隊」共一百五十三人,又分十隊:

一、菩薩蠻隊;二、感化樂隊;三、拋球樂隊;四、佳人剪牡丹隊;五、拂霓裳隊;六、採蓮隊;七、鳳迎樂隊;八、菩薩獻香花隊;九、綵雲仙隊;十、打球樂隊。

每逢皇帝舉行春、秋及聖節三大宴時,及御樓賜酺在崇德殿宴契丹使臣時表演。演出前致頌辭,述美德後開始演出。

大曲歌舞

也可稱為「歌舞大曲」,是一種以詩、歌、樂舞綜合性的表演。目前在文獻中發現在漢代就有,在歷朝歷代都有不同面貌,唐代的《秦王破陣樂》便是其經典之作,到了宋代則是演變成一種有故事性質之歌舞雜劇。並有著曲破、纏達、單曲、唱賺⋯⋯等各種形式,極為多元且平民化。

到南宋宋高宗定都臨安後,從國都的格局便可看出南宋富麗、繁華的文化,此時在藝術上的表現相較於北宋更平民化、世俗化,甚至出現百姓日常生活的題材,在大足石刻中《地獄變相圖》組雕的「養雞女」。展現的是一位農家少婦掀開雞籠時,兩隻雞正在爭食蚯蚓的場面,整個雕像充滿著鄉村風情,少婦表情慈祥、文靜,極為細膩傳神,彷彿沉浸在遠離戰禍的富足生活中。

宋代大足石刻中《地獄變相圖》組雕的「養雞女」。宋代大足石刻中《地獄變相圖》組雕的「養雞女」。(公有領域)

或許是此文化將唐代正規的宮廷大曲形式轉變為平民化的樂舞,此一風氣也開展了中國戲曲雜劇的發展,南宋時期宮中及民間舞蹈家輩出,如著名的舞姬嚴蕊、徐夫人皆是,宋高宗時期的皇宮舞蹈班子的編舞兼領舞「菊部頭」以擅長《梁州曲舞》而著稱,她的舞姿被稱為仙韶院第一,皇宮的教坊都管王謹特作《菊花新曲破》用以稱頌她。

《齊樂野語.菊花新曲破》:「思陵朝,掖庭有菊夫人者,善歌舞,妙音律,為仙韶院之冠,宮中號為菊部頭。」

宋代的樂舞有著富麗、親民的特點,多數是以帶劇情的故事來教化天下四方百姓,當時與宋在軍事上對立的西夏、遼、金等外族,甚至是朝鮮⋯⋯等鄰國也紛紛歆慕中原文明,在境內也有大曲的演出,其形式和宋朝並無二致。宋代的文明的強度不在於軍事而在於文治上,到今日被視為近世文明的開端。

樂舞之治世

上古時期的女媧發明樂器創作了樂曲《充樂》,用以教化人心、陶冶民德,使天下大治。《禮記》說:「樂由天作,禮以地制。」「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

樂舞本身不只是民眾的一種娛樂,而是聖王用以教化天下之法,是文明成就上最為飽滿的果實,歷史長河中的一顆最亮眼的明星,樂舞的創作者或為帝王、才子、佳人,他們制禮作樂是為了回應上天,讓人維持與高層生命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