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關於寶劍你知道多少?古代劍器發展簡史

劍是古代兵器之一,素有「百兵之君」美稱。
(Gary Lee Todd, Ph.D., Professor of History,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nzheng, Henan, China./CC by SA all)
劍是古代兵器之一,素有「百兵之君」美稱。 (Gary Lee Todd, Ph.D., Professor of History,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nzheng, Henan, China./CC by SA all)
⊙季黛
劍是古代兵器之一,素有「百兵之君」美稱。

上古時代的刀劍大都是青銅器。劍的歷史比刀久遠,刀的出現使劍退出了歷史舞台,劍不再作為軍用武器,而流入民間,成為少數人練的兵器。

劍產生在商代,當時的劍一般較短,約為20~40公分,呈柳葉形或銳三角形,所以劍最初也為青銅製造。西周時代,戰爭主要以車戰為主。遠者以弓矢射之,近者以戈、戟、矛等長兵器爭鬥之,唯有肉搏以劍擊之。故劍的作用不是很大。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劍作為步戰的主要兵器,得到不斷加長。

春秋時期,互為世仇的吳越兩國,卻同以鑄劍精良聞名於當世。其技術之精湛、工藝之華美,可稱舉世無匹,尤其是劍身的表面處理,不但具有神秘華麗的花紋,在2,500年後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鋒銳如新,這種處理技術至今仍然是個謎。

春秋之後,因為步兵的興起,劍作為一種武器開始受到重視,長度在28~40公分之間。尤其是在吳越地區,因水道縱橫,車行不便,而使劍的步兵卻能發揮出很大威力,所以鑄劍水準遠高於中原諸國。當時有名的鑄劍大師歐治子和干將、莫邪夫婦即生活在吳越地區。

到了戰國時期,隨著車戰的式微,劍作為一種步兵武器受到更大的重視,為適應戰爭的需要,提高了劍的威力,戰國晚期,劍的總長,從早期的50公分達到81~91.3公分。

戰國後期的秦國已經是青銅劍、鐵劍並用,同時劍的型制也有變化,長度增加到100公分左右,劍身狹長,表面經過仔細地研磨,並有一層鉻鹽氧化物,顯現著烏黑的光澤,能防蝕防鏽。陝西秦墓出土的諸多長劍幾乎有如新製,而其它兵器如:鈹、矛、殳、鏃等也都是應用此法。

這種長度的青銅劍,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由於青銅硬而脆的性質,過長的劍極易折斷,因此劍的長度歷來是受到限制的。秦代的長劍硬度一如經過處理的中碳鋼,卻能具有這種長度,出土之後頗令人不敢置信。

經過學者研究,發現其劍身有規律地作多段的收束,劍身寬度逐段變窄,而厚度則作比例性的加大,使其物理性能達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據說兵馬俑出土時,有過大量碎片壓住青銅長劍的實例,移開碎片後,長劍立即反彈恢復原狀,可見這種青銅劍韌性之優良;此時可說是青銅兵器的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