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台灣木業廠商轉型 品牌之路難行

台灣品牌如何走出自己的一片天?(記者龔安妮/攝影)
台灣品牌如何走出自己的一片天?(記者龔安妮/攝影)

文/記者謝平平
台灣林業在日據時代就十分盛行,以台中豐原為例,因為是八仙山林場的集散地,不但有許多勞動人口在此聚集,也因此發展出精緻的漆業,並培養出雕刻、家具、鐵工等專業師傅,在1960年代開始,成為中部人才薈萃之地。

但當人工成本提高、中國大陸實施開放經濟後,台灣優勢逐漸消失;豐原、東勢一帶的工廠逐漸移出。只剩下少許追求轉型,希望能在國際上打出MIT品牌的公司,包括投入千萬經費研發的主原木業總經理陳正彥(以下簡稱「陳」)、從代工轉型為頂級手工家具的諾瑪國際負責人李名通(以下簡稱「李」)。

紀:請談談當初如何想要轉型?

陳:我們在1966年開始做美國OEM訂單,1986年前後,台灣主要木業已經全部外移,我們便轉到建材OEM市場,當時中國還未成氣候,所以國際上都跑到台灣採買。等到大陸能夠自已做的時候,我們客戶只剩下台灣市場,又加上磁磚興起,市場萎縮很快。

OEM沒有量就不好做,因此我就思考要走自己的路。8年前,我們拿自己研發的碳化夾板創立「美木家」,4年前,我們又成立建材配送部,基本銷售量開始穩定。

但是,在傳統建材行賣新的產品,不是很容易,因此3年前,我們又併購以工程起家的美威地板,有自己的工程隊,這樣我們品牌才有了一個基本雛型。

如果不算研發、生產,光是通路庫存、貨車、樣品等,我們前後已投入5,000萬。

李:1980年前後,中台灣有非常大的木製家具產業,但以外銷為主,台灣內銷市場都集中在台北社子島附近;當時我們工廠單月有60個貨櫃量。1997年前後,台幣升值到40多塊,加上人工貴、缺乏原物料,家具工廠幾乎全部外移到大陸、東南亞。

1997年,我創業投入OEM市場。2年後,自己設計家具,通路反應非常好,但顧客認得我的家具,不認識我。
始終不願放棄木地板、投入大量經費研發的陳正彥。始終不願放棄木地板、投入大量經費研發的陳正彥。(記者龔安妮/攝影)


紀:兩位如何勾勒心目中的品牌藍圖?

李:台灣家具做品牌真的很困難,有好幾家都掛掉,成功的大概只有「有情門」。我現在遇到的問題是,中高級的家具市場都由設計師主導,為了讓工廠營運下去,我必須做設計師指定的復刻品。

不管是哪樣產品,我在製作上都以健康為出發點,我使用台灣製造、不含重金屬的塗裝、雇用台灣師傅,材料自行送驗;即使價格偏高,但客戶買回去,都非常滿意,這可以成為我們的起點。

陳:成立「美木家」時,沒有計劃,就是且戰且走,花了很多年去補足品牌需要的工具。

紀:陳總研發的木地板可以不用漂浮式施工,與牆角無邊界,看來更高級。您在研發方面,大概投入多少金額呢?

陳:你講的是我們的卡扣,研發費用不超過50萬,但一條生產線基本就要上千萬。防火建材「本草綱木」剛進入量產,未來我希望結合業界,去研發各種裝修建材與家具。我的終極目標是希望能規劃一個展示空間,讓民眾買到不後悔的家具,設計師也能在這裡實現想法。

李名通擅長製作手工高級訂製傢俱 李名通擅長製作手工高級訂製傢俱(記者龔安妮/攝影)  

紀:「實際接觸」能建立忠誠度嗎?

陳:是。不管是網路或是紙本的行銷宣傳,都要盡量與實品一樣。尤其我們做品牌,樣品是95分,實品就要98分。建材這種大面積組裝的產品,如果不要求嚴格,會產生很大的爭議。

李:不一定,即使設計師滿意我的產品,他也可能會找其他人施作。因此,我現在走的方向是誠信,例如:我跟你承諾是美國橡木,我就不會拿中國橡木、榆木來充數。我會提供證明、數據給你,包括塗裝。要做頂尖的市場,就要童叟無欺。

紀:但是現在民眾習慣快速時尚,經典還能繼續成為經典嗎?

陳:以茶葉為例,冠軍茶只能養活幾個家庭,但茶飲店可以養活一個產業,所以,我們的產品就要讓外行人也可以賣。

比如,傳統木地板在施工上可能要注意10個細節,一不注意,就出問題,但我們產品只需要注意1至2個細節,且有防水功能,就很好切入一般消費者市場,施工也容易。

李:這是必需要一段時間去教育的。幾百塊的家具牽涉到他的材料、工資以及最後消費者滿意與否,除了市場的能見度,還有許多退換貨耗費的精氣神要考慮進去。所以,我喜歡客製化,我、設計師、消費者一起來討論出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舊時木工都會手工自製工具。舊時木工都會手工自製工具。(記者龔安妮/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