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文革十年 中國豫劇大斷層

兩岸豫劇交流活動。(翻攝自《梆聲.掌聲.天涯共和》書籍)
兩岸豫劇交流活動。(翻攝自《梆聲.掌聲.天涯共和》書籍)

【記者李怡欣/高雄報導】豫劇在台灣生根,相反地,傳統藝術在中國遭到摧毀。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舊」,豫劇和其他傳統戲曲,慘遭共產黨打砸破壞,大量傳統服裝、道具、戲曲資料被視為封建殘餘而被燒毀,豫劇演員遭批鬥整肅,全中國推廣歌功頌黨的樣板戲,期間幾無新創劇目,文革結束後,殘存老劇目再拿出來演,卻已脫離時代沒了市場,新一代演員則大走新穎實驗反路,中間明顯斷層。

自從兩岸開放,中國大陸與台灣傳統戲曲人員漸有往來,文革後中國的傳統戲保留不多,倖存的老戲、老前輩重返舞台時,只會將已過時的經驗原封不動複製呈現,文革後的文化斷層、破碎與停滯是中華文化的深深缺憾。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說,中共以黨領政,樣板戲根深蒂固,中國的從業人員來台看到豫劇在台保存完整,感到不可思議。

彭宏志坦言,「因為傳統戲功夫訓練太苦了」,加上一胎化政策,年輕人不能打罵、吃苦,多數人選擇從事現代劇,訓練過程慢慢就把傳統、扎實基礎與文化內涵的東西拋棄掉,加入很多現代元素進來;再一原因就是「『發達了』錢砸在炫目燈光、音效、布景、服裝等」較重視外在包裝。

「傳統不能丟。」彭宏志相當要求團員在舞台上「基本功」、「把子功」、「毯子功」等高難度技巧,他總是思考如何將傳統戲曲扎實功夫建立到演員身上,自從台灣戲曲學院停招豫劇組,彭宏志擔心豫劇人才出現斷層,便開始代訓歌仔戲人力,資源少更要懂靈活變通,此外,也會把學生送到中國戲曲學校培訓,並邀請中國優秀的豫劇樂團來台交流。

傳統文化如何融匯新意?彭宏志強調,在傳統基礎下創新。為滿足現代觀眾口味,劇團經常推出創新劇目,但都以傳統為根基,他舉例,衣服變得有設計感華麗、潤飾文言文台詞讓年輕觀眾接受,兒童豫劇不用河南腔,修劇本貼近現代等,傳統下求新求變,這就是臺灣豫劇團獨到之處,要領略豫劇傳統的雅、現代的美,那就請觀眾親臨劇場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