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社會發展到「脫序」人類慢慢來更幸福

社會發展在高科技的推波助瀾下,機器取代人工,無形的環境與精神養分已逐漸凋零。(大紀元資料室)
社會發展在高科技的推波助瀾下,機器取代人工,無形的環境與精神養分已逐漸凋零。(大紀元資料室)

文/記者蕭軒
先別提AI了,你聽過Amish嗎?百年前,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幹認為,城市破壞人的傳統秩序,導致「失序」最後自殺。台灣經濟學家吳惠林說,依照現代的發展模式,終將掏空地球,他呼籲回歸實物經濟概念,「想清楚自己要什麼,不用攀比,才會幸福。」

科技發展太快,發人省思;社會發展在科技的推波助瀾下,也越來越飛速變化。人們的有形資產與物質生活不斷因為創新而屢屢突破高峰,相比之下,無形的環境與精神養分卻已逐漸凋零。

一個世紀前,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幹(Emile Durkheim)觀察到城市化所帶來的衝擊。他發現,城市化使生活緊張忙亂,鄉村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亂,人們失去了信仰與方向,終因精神上的嚴重缺失而選擇自殺,他稱之為「脫序」或「迷亂」(anomie)。

中經院特約研究員吳惠林在其著作《人生經濟學》中提到,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經濟論著《富國論》中,所探討的議題都蘊含著道德概念,而經濟學是研究「人的行為」的一門學科,「人」理當具備思想、靈魂與主觀價值。

但是,對照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國家追求GDP成長及外匯存底,重視數字勝於一切;金錢本是交易媒介,也成為炒作標的;各國為了吸引外資祭出各種優惠,但也都無法長久,儘管一時讓資金挹注開發,當資源用罄,金流也隨之離開,留給當地居民的只剩被汙染的環境,最終地球將被掏空。

在高速運轉的競爭中,「人」彷彿已從地球這個大舞台中退居次要角色,數據、分析、技術、創新等「發展」才更為重要。但是,一開始的發展,不正是為了讓人類更幸福嗎?

不少人已經了解,金錢遊戲卻有強大的魅惑力,讓人不斷追逐、淪陷,現代金融體系卻是造成貧富不均加劇的主因。應當棒喝的是,財富並非幸福保證,各種理論實務與老生常談都已再三證實。

吳惠林表示,人生由大大小小的經濟活動串成,時刻都在面臨各種決策,人從中追求滿足感,也就是幸福。經濟也跟生活息息相關,若牽涉發展議題,他主張回歸「實物經濟、以物易物」的概念是比較好的作法。

吳惠林說,「最終一定會回歸土地」。他的理想是大家自給自足,成立社區和小國寡民的簡單生活,比方,艾美許族(Amish)的生活哲學——回歸傳統,就很值得現代人借鑒。

但是,拒絕現代設施、過著純樸甚至戒律甚嚴生活的艾美許人,是否太反對文明了呢?吳惠林笑說,「難道現代這種生活就比較文明嗎?」

美國社會學家莫頓(Robert King Merton)將「脫序」再擴充為「緊張理論」(Strain Theory),若達成目標的合法手段受阻,人們將轉向嘗試非法手段,若一個社會對道德不重視,易使社會成員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吳惠林歎,「其實我們是退步啊!」與純樸相比,不擇手段確實沒有比較文明。吳惠林說,當發展不再追求數字與金錢而回歸實務經濟,經濟回歸人的行為,人又回歸傳統價值,環境才能永續,生活在天地間的人類也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