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建築師的木建築之夢

此人工林為新竹正昌製材廠所有,目前有7種本土林木,是台灣通過FSC(森林監管委員會)認證的兩家廠商之一。(記者謝平平/攝影)
此人工林為新竹正昌製材廠所有,目前有7種本土林木,是台灣通過FSC(森林監管委員會)認證的兩家廠商之一。(記者謝平平/攝影)

文/記者謝平平
有可能自已動手蓋一棟小木屋嗎?藏在許多民眾心中的疑問,在今年夏天解開了。「木之家種子」帶領民眾用手蓋出一座木構空橋,現架於東海大學建築系館外。建築系主任邱浩修表示,這座木橋並非裝飾用,其後將會接續完成連接兩棟建築物的計畫。

「木之家種子」由一群喜愛木建築的建築師、同好所組成,其中絕大多數對於新式木構的加工、結構、設計等,有極為投入的研究。這次舉辦為期5天的夏季工作營,課程內容從林業、結構、設計、五金等全面了解新式木構的每個環節,最後2天,動手打造一座木構空橋,有35人參與課程,出乎主辦單位的預料。

「還是有很多人對木建築有興趣。」建築師許浩銘表示,業界偶爾會接到客戶委託設計木建築的案子,但因建築師養成背景多為鋼筋混凝土,因此團隊才計畫開課,分享資源與過去錯誤的經驗。

實作地點訂在東海大學建築系,增建的圖書館與系館間無廊道連接,下雨天對師生來說十分不便。「木之家種子」便在中間相距3公尺處,設計一座木構空橋,並製作1:1模型,送到中興大學進行抗壓、抗拉實驗。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蔡孟廷表示,這座木構空橋結構外顯,為在視覺上顯得輕巧,採用格子梁加上懸吊木柱,取代厚重的邊梁,作為橋身整體結構。且木材較鋼筋混凝土有較佳彈性,要連接二棟不同時期建築,並能抗地震與拉力,木材是最佳選擇。

從下往上看,這座木構空橋的格子梁轉向45度角,兩木交叉處則以上下方向的懸吊木柱固定,「與木製研」設計師陳建同曾參與台北歷史建築「葉晉發商號」的木桁結構組立。他解釋,師生步行時,抬頭即會仰望到木橋底部,因此設計時,決定讓格子梁轉向,製造有趣效果。

木構建築須完整課程

台灣林業雖然豐富,但建築系長久以來,一直以培養鋼筋凝土建築師為主,學生對其他材料較為陌生,與其他林業豐富的國家相比,學生對新式木構的認知極少。

歐洲新式木構發展已達40年,技術成熟,邱浩修分析,歐洲新式木構能快速發展成為產業,得力於預鑄系統的成熟,新式木構亦屬預鑄工法,因此兩者之間的轉換不難。但台灣業界採預鑄工法的案場不多,加上目前在線上工作的師傅年紀多已邁入50歲,台灣建築業皆知警鐘早已響起。

邱浩修指出,目前東海大學僅開設有暑假實習課,擅長木建築的建築師洪育成也在系上授課:但一套完整的木構課程包括結構系統、構造(包括氣候)、設計等,台灣此方面人才極少,就培育下一代新式木構建築師而言,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NPO「木之家種子」今夏工作營的木構空橋細部。NPO「木之家種子」今夏工作營的木構空橋細部。(記者謝平平/攝影)

木構襁褓期,能做點什麼?

新式木構有助於循環經濟與減低碳排放量,其需要的大量木材來自人工林(Productive forest plantations)——人工種植,輪流砍伐,可確保森林價值被充分運用,也有人稱呼「環保林」。

台灣森林覆蓋國土面積達6成,全球排名第33名,其中人工林面積約有20%,並有兩家製材廠通過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森林監管委員會)認證。

但台灣仍缺乏相關數據,蔡孟廷表示,國外對於新式木構的各種實驗數值多已完備,例如:長期荷載、地震力、風力、抗壓等。此次工作營的木橋全部採用國產柳杉,意在建立台灣自有的經驗值,未來也將持續發展。

除了比賽,目前在台中市東勢區林業文化園區的BOT+ROT案,該案亦有可能成為新式木構的另一最佳範例。

蔡孟廷表示,新式木構在國外已經發展多年,他估計台灣大約要5~10年的醞釀,社會大眾才能接受新式木構的觀念。
左起台科大建築系助理教授蔡孟廷、建築師許浩銘、設計師陳建同、東海建築系主任邱浩修。左起台科大建築系助理教授蔡孟廷、建築師許浩銘、設計師陳建同、東海建築系主任邱浩修。(記者謝平平/攝影)

BOX
「台灣木構造住宅建築的可能型態」競圖

2000年,日本修訂該國《建築基準法》,放寬木構造的樓層限制,而台灣法規目前仍限制木構造須在4樓以下,蔡孟廷認為,在政府著手制定法規前,民間可透過一次次的實驗與討論,找出台灣適合的新式木構形式。

「台灣木構造住宅建築的可能型態」競圖亦為其中之一,參賽者限定學生,可不考慮台灣現下的法規限制,天馬行空想像新式木構或混構的建築型態;評審為台、日新式木構的學者、建築師,希望透過討論與展示,讓更多專業人士對木建築有更進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