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台中

來去清泉崗機場 尋覓大遷徙遺跡

大坪頂的「移民仔」居住在像眷村的整齊房舍裡,但他們都是農民,都能辛勤務農,打造了聞名全台的百香果王國。(記者鄧玫玲/攝影)
大坪頂的「移民仔」居住在像眷村的整齊房舍裡,但他們都是農民,都能辛勤務農,打造了聞名全台的百香果王國。(記者鄧玫玲/攝影)
文/記者鄧玫玲
--探訪清泉崗祕境與埔里大坪頂

陽明山計畫--台灣近代最大宗的集體移民措施

1954年12月,中美雙方簽定《中美共同防衛條約》,1956年8月,政府根據《中美共同防衛條約》協定實施陽明山計畫,在台中大肚山頂擴建原有的公館機場,由原先10多公頃的基地,擴建變成占地1,750公傾,於1959年11月7日落成啟用,成為遠東第一大的空軍基地,並取抗日剿匪名將邱清泉之名,將此基地命名為「清泉崗」機場。

然而清泉崗的機場創建,卻是原來機場內8千多名住民的夢魘,台中市藍鵲關懷協會,特別為這段大遷徙的歷史做了深度訪查,總幹事吳麗芬表示,1956年8月,政府為了擴建日治時期的公館機場,徵收大肚山台地1,400公頃,並將台地附近大雅、沙鹿、清水及神岡等472戶移民,集體遷村到新社、石岡仙塘坪、埔里大坪頂及魚池鄉等地,就是所謂的「疏開」。

空軍427聯隊隊史館中程列的F-104G星式戰鬥機。空軍427聯隊隊史館中陳列的經國號戰機。(記者鄧玫玲/攝影)

60年後清泉崗機場 已尋不到移民足跡

60年後的清泉崗機場已是軍事基地,平民百姓想要一窺其中奧祕,絕對是困難重重,台中市藍鵲關懷協會想為這段疏開歷史尋根,於是向軍方申請進入機場參訪,一行人乘坐遊覽車在約定時間進入機場大門後,就來到一個單調密閉的世界,放眼放去就是一片綠,綠樹、綠草一路蔓延開來,遊覽車以40公里的時速行駛在寬敞的道路上,一路暢通無阻,沒有燈號、沒有路過車輛、更沒有行人,好像來到一個空曠無人的世界,除了遠處隱約傳來飛機起降的尖銳聲,來訪的客人從機場外喧囂擁擠的市井來到這裡,一瞬間就感受到強烈的壓力,立刻會明白在這個綠色的空間裡,可不要輕舉妄動。

參觀隊史館可以看到各種不同類型的飛機,照片也好、模型機也好,是一個飛機的異想世界。參觀隊史館可以看到各種不同類型的飛機,照片也好、模型機也好,是一個飛機的異想世界。(記者鄧玫玲/攝影)

來此的訪客會先被安排看一場簡報,知道進駐在清泉崗機場的是空軍427聯隊,在了解了空軍聯隊的英勇戰鬥實力後,再來就會被帶領進入427聯隊史館,有專門的解說人員引導參觀聯隊的各項輝煌歷史紀錄,當然最讓訪客期待的就是能看到各種不同類型的飛機,照片也好、模型機也好,充滿飛機的異想世界還是讓人滿心嚮往,然而想找得到當年移民大遷徙的蛛絲馬跡,可能就只有一張放大的照片,一個駕著牛車通過的農婦,在通過機場滑行道時,被拍到與三架戰鬥機不期而遇的畫面。

隱沒在草叢中枕木 證明昔日的繁榮景象

那真是非常奇特的場面,緩慢的大黃牛拖著笨重的牛車與三架張著機翼振翅欲飛的戰鬥機相遇,這不可思議的巧合,正說明了清泉崗機場與周遭生活的農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年機場還沒擴建前這裡可能是個人口聚集的熱鬧鄉鎮,台中市藍鵲關懷協會總幹事吳麗芬說,未改名前的公館機場內也有進駐的阿兵哥,他們會到鎮上的戲院、茶館消費,機場附近的聚落有菜市場、醫院,交通四通八達,現在在清泉崗機場裡,唯一可以找到的歷史遺跡,就只是一小截鐵道的枕木,這段隱沒在草叢中的3節枕木,證明了公館曾經是火車可以到達的繁榮鄉鎮,卻在大批居民遷村離開後,昔日榮景完全消失。

空軍427聯隊隊史館中保存的一張照片,一個駕著牛車的農夫與三架戰鬥機不期而遇。空軍427聯隊隊史館中保存的一張照片,一個駕著牛車的農夫與三架戰鬥機不期而遇。(記者鄧玫玲/攝影)

「美軍足跡館」呈現美式生活世界

要在清泉崗機場裡找到那段鐵路遺跡,必須先參觀由美軍教堂改建而成的全台首座「美軍足跡館」,在進入足跡館前可以看到一條窄短的柏樹小徑,據說這條小路就是當時聚落遺留下來的,小路前端的草叢裡可以看見三節枕木,這就是移民的足跡,而駐紮在機場16年的美軍則可以在進入足跡館後看個清楚,那是個美式生活的世界,正中央一座醒目的十字架與排列整齊的木椅,就是美軍當時精神的依託,其餘就是食、衣、住、行的用具與衣物,軍方把美軍在台的生活遺跡保存得很好,然而60年前被疏開的台灣在地人卻被遺忘了。

大肚山台地472戶移民大遷徙,其中有一部分遷入現在新社區,政府提供苗圃地讓他們在新社建立7個新村,這7個村的房舍建築很像當年台灣軍人的眷村,房舍建築採棋盤形式,整齊劃一,吳麗芬指出,「就是像眷村的農村」,當地人稱他們為「疏開仔」,來到異地生活的移民與原居民因生活習慣差異產生了無數的衝突與爭執,雖已移住他鄉近一甲子,吳麗芬說,「每當再提到當年遷村的無奈與辛酸時,他們還是會忍不住掉下眼淚。」

訪客進入清泉崗機場可以看到很多真實的飛機模型。訪客進入清泉崗機場可以看到很多真實的飛機模型。(記者鄧玫玲/攝影)

集體遷徙到大坪頂 打造百香果王國

其實「疏開」的集體遷徙不是一次性的,吳麗芬指出,有的村落很快就配合搬遷,有的卻遲疑不決延誤了時間,即早配合搬遷的政府會用客運車把他們集體載到指定地點,比較晚決定的就可能要自己走路過去,攜家帶眷扶老攜幼地的千里跋涉,遷移到埔里大坪頂的居民就屬於這一族群。他們集體走了2天的路才到達現在的太平國小,政府為他們搭建了39間竹筒屋,他們搬遷過去後,先住在簡陋的竹筒屋裡,沒水沒電,雖然都被分配到一分地可以耕作,但是開墾起來相當困難,有半年的時間幾乎都在除草、撿石頭,根本沒有任何收成,年輕的移民受不了苦,很多都又回到清泉崗機場做工。

由美軍教堂改建而成的全台首座「美軍足跡館」。由美軍教堂改建而成的全台首座「美軍足跡館」。(記者鄧玫玲/攝影)

大坪頂合成社區總幹事劉嘉婉是這一批疏開移民的後代,她表示,在太平國小附近住在竹筒屋的移民族群,大約在一、二年後就搬去村落裡了,因為那裡一戶可以分配到90坪的房子,大概有300戶一模一樣的房子,座落在六條狹小的巷弄之間,當地人稱他們「移民仔」,這群移民仔居住在像眷村的整齊房舍裡,但他們都是農民,都能辛勤務農,因大坪頂地勢略高,海拔650~700公尺,溫度比埔里盆地略低攝氏2度左右,所以白蘿蔔、苦瓜都能早期收成,近幾年更因百香果的種植成功,打造了聞名全台的百香果王國。

來到大坪頂很容易就找到這個移民聚落,秋老虎發威的10月天他們都在忙著百香果的採收,小貨車行駛在狹窄的巷弄道路,家家戶戶都在忙著包裝百香果,空氣裡彌漫著百香果芬芳的氣味,外來的客人隨機詢問社區的住戶,他們都會說是從沙鹿來這裡的,整個聚落都是來自同一個村莊,牛罵頭文化協會理事長吳長錕特別拜訪了當地的老年人,問起他們當年遷村移民的景況,許多人還是很激動,「覺得是他們人生一個最大的挑戰。」

大坪頂的「移民仔」居住在像眷村的整齊房舍裡,但他們都是農民,都能辛勤務農,打造了聞名全台的百香果王國。大坪頂的「移民仔」居住在像眷村的整齊房舍裡,但他們都是農民,都能辛勤務農,打造了聞名全台的百香果王國。(記者鄧玫玲/攝影)
南投埔里的大坪頂大多是台糖的土地。南投埔里的大坪頂大多是台糖的土地。(藍鵲關懷協會提供)

另一波遷村移民 百姓應有安身立命所在

吳長錕表示,在民國45年陽明山計畫的移民作業中,區域內最平坦的大片台地幾乎全被徵收,闢為清泉崗機場,傳統聚落隨著居民的大規模遷村,因而默默消失。被疏開的移民離鄉背井,一輩子與親朋好友疏離,在陌生的土地上漂泊,有很多人受不了這苦還是跑回原鄉。吳長錕指出,如今因為台中航空站將朝國際機場的方向發展,機場附近的居民可能又要面對另一波移民遷村的苦痛,有了之前移民大遷徙造成的災難,吳長錕希望政府這次要更詳盡的規劃,一定要為民眾的生活設想,不希望演變成抗爭事件,要讓百姓有一個安身立命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