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流浪博士再創事業高峰 政府、民間動起來——專訪中臺科大李隆盛校長與中臺科大博士教授

中臺科大李隆盛校長(中)與黃軒醫師(左)、賴靜瑩(右)教授合影。(攝影/賴瑞)
中臺科大李隆盛校長(中)與黃軒醫師(左)、賴靜瑩(右)教授合影。(攝影/賴瑞)
文/賴瑞
中臺科大李隆盛校長(中)與黃軒醫師(左)、賴靜瑩(右)教授合影。

中臺科大李隆盛校長(中)與黃軒醫師(左)、賴靜瑩(右)教授合影。(攝影/賴瑞)台灣少子化  流浪教師日益增加

台灣婦女總生育率從1980年的2.5%下滑至2000年的1.68%,到2016年更降為1.07%,成為全世界最低生育率的地區,這種「少子化危機」不但讓台灣人口結構出現嚴重的問題,學齡人口也因此逐年銳減,連帶讓中小學的師資供給過剩,成為所謂的流浪教師,現在已經往上延伸至大學階段,每年各大專院校所培養的5千名博士級畢業生,也因學校缺額有限,必須到處兼課成為兼任教師,同時也同樣面臨必須「流浪」的命運。

中臺科技大學校長李隆盛認為,要面對大專流浪教師的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學校供需失調的人才培育方式,及借鑑國外大學的做法,而政府也該鬆綁法規,活化大學院校人力資源,只有標本兼治與多管齊下的變革,才能讓大專流浪教師的問題獲得解決。

在中台科大校園裡活躍的年輕學生。

在中臺科大校園裡活躍的年輕學生。(攝影/賴瑞) 

「標本兼治」  解決供需失調與學用落差

大專流浪教師問題的本質是博士人才供需失調、學用落差,失調和落差之所在不單是數量,而是品質和數量夾雜在一起。針對這個問題李隆盛以一個寓言故事作比喻:有個救生員,在河流下游看到有人溺水後被急流沖下來,他趕快跳下河裡把人救上來。可是剛救起一個,又看見有溺水的人被沖過來,又得繼續下水救人,好像救不完。於是,他到河流上游去看,發現有惡人一直把人推下河流。他決定要把這名惡人給制伏,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李隆盛說,這個寓言的意思是面對流浪博士或流浪教師問題要「標本兼治」,要解決現有問題,更要針對問題的成因做根治和防範。供、需、學、用各層面都該勇敢和明智地面對問題。雖然,要解決這個問題「猶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會相當費力和費時,但只是開始就不遲。」

李隆盛指出,外國有許多可供我國解決流浪博士問題借鑑的理念或經驗,但國內一直沒善用。例如,在許多國家,半數以上的博士學位擁有者是到非學術機構工作,「所以,國人不宜期望大專校院吸納大多數的博士人才。」又如,在很多國家,只有研究型大學才會設博士班,許多博班研究生要靠擔任研究助理(RA)或教學助理(TA)來換取生活費及學雜費減免,這種經費來源常由指導教授從校外取得的研究經費來支付。由於這樣的指導教授和博班研究生既有師生關係又有僱傭關係,所以博班研究生常稱呼指導教授為「老闆」(boss)。一旦指導教授從校外取得的研究經費不足,就會減收或停收博班研究生。

而指導教授從校外取得研究經費的來源大多是來自產業界而非政府機關,因此,師生協作的研究計畫必須對應產業或社會需求,李隆盛指出,面對這個情況,研究型大學也會將從校外取得研究經費的能耐(甚至額度)當成教師終身僱用(tenure)和升等的條件之一。「這樣的博班研究生從招收到培育都受到市場需求的檢驗,取得學位之後也會較切合產業或社會需求。」

還有,國外很多國家的政府機關會逐年將各類職業的工作條件、學歷要求、薪資所得和未來展望等資訊,公開提供國民做規劃和調整職涯和學涯,學校也可用來做規劃和調整系所、課程的重要參據,李隆盛說:「這樣才能減少盲目升學和辦學。」

中台科大李隆盛校長鼓勵大專流浪教師們要「自助人助」,以積極正向的態度來面對困境,讓自己「蹲下來才能跳得高」。

中臺科大李隆盛校長鼓勵大專流浪教師們要「自助人助」,以積極正向的態度來面對困境,讓自己「蹲下來才能跳得高」。(攝影/賴瑞) 

大學教師權益 必須多管齊下才能解決

李隆盛坦言,「在大專校院的教職確實會因為學校熄燈關門而不保。」尤其從108學年度起大一新生會逐年驟減,在學生通常先選公立學校再選私立學校的慣性下,面對生源短缺,私校首當其衝。不過,學校不會突然應聲而倒,會從校內較不具競爭力 (或學校較不想支持)的科系所先退場。所以,私校教師的工作愈來愈不安穩,特別是現在就已出現招生缺額的科系所教師。

解決辦法除了需「標本兼治」外,李隆盛認為也需多管齊下。例如,公立學校和大型私校減招、允許長久已獲高額公共預算挹注的「明星學校」提高學雜費,但須降低政府預算,合理補助偏遠和培育高需求人力的大學。此外,還必須嚴加防範,部分私校因惟恐退場後校產需歸公,而將錢洗走的違法現象,因為這樣會加速學校倒閉,讓教師失業的情況更嚴重。

此外,「大學也不能只以學齡生當招生來源,應該積極開拓以成人為學位班、學分班和非學分班的招生來源。」李隆盛表示,已經有私立大學開始將在成人推廣教育班的授課時數計入專任教師基本授課時數來延續教師工作權,但這也需要教師多面對現實、積極參與。

中台科大校門進出的學生群。

中臺科大校門進出的學生群。(攝影/賴瑞) 

博士應可轉換跑道 到產業界服務

李隆盛談到,我國大學教育過度發達,吸納了本來該到產業界貢獻心力的大量基層(指高中職畢業生)和高階人力(指具博士學位者),因此產生排擠效應,加上產學連結普遍不佳,確實已影響產業發展和經濟成長。因此,現有法規不僅要鬆綁還該修法加速促進大學院校開辦衍生事業和鼓勵大學教師創業,以活化大學院校人力資源。如此可開拓學校財源、促進產業發展、擴大人力需求也可延攬目前未受聘到學校任教的博士參與。

李隆盛也鼓勵流浪教師們要「自助人助」,流浪教師之間可透過群組多聯絡,在找工作時遇有自己不適合但群組內夥伴可能適合的機會掛上群組互通有無,在群組上也可互相打氣甚至促成合夥創業。也常見博士以其碩士或學士專長去就業發展的事實,李隆盛期望大專流浪教師或博士都有積極正向的態度,讓自己「蹲下來才能跳得高」。

在慈濟醫院擔任重症專科醫生的黃軒,之前在中台科大修習的是影像醫學,是在擔任專科醫師後又回到學校進修博士。

在慈濟醫院擔任重症專科醫生的黃軒,之前在中臺科大修習的是影像醫學,是在擔任專科醫師後又回到學校進修博士。(攝影/賴瑞) 

博士生不該陷在教學框框中  走不出學校的門檻

目前在慈濟醫院擔任重症專科醫生的黃軒,之前在中台科大修習的是影像醫學,他是在慈濟醫院擔任專科醫師後又回到學校進修博士,他說,「很多博士生跨不出學校的門檻,陷在教學的框框中走不出來。」其實拿到博士學位後有很多行業都可以去做,他提到一個認識的朋友,博士班畢業後雖然在兩個學校兼課,但他還在某個科技公司擔任人事處處長,那個朋友在師大學的是衛生教育,人事處的工作也是給員工安排培訓課程,也在他的專業領域中。

黃軒表示,這個社會是互相扶持的團隊,沒有設定哪個人只能做哪些工作,因此學校應重視產學合作,教育法規也應該鬆綁,應該安排獲得學位的博士可以到業界服務,讓他們在學校所受的訓練可以運用到企業,所以改變觀念是很重要的。

在中台科大通識教育中心擔任助理教授的賴靜瑩表示,來學校修學位的學生應該是為了自己對學習科目的熱愛來的。

在中臺科大通識教育中心擔任助理教授的賴靜瑩表示,來學校修學位的學生應該是為了自己對學習科目的熱愛來的。(攝影/賴瑞)

必須為自己負責  不必期待國家社會給什麼

在中臺科大通識教育中心擔任助理教授的賴靜瑩則表示,其實學校不必肩負提供碩博士生在學校任教的責任,來學校修學位的學生應該是為了自己對學習科目的熱愛才來的。賴靜瑩以自己當作實例,她當初就是分子生物學非常有興趣,因此很努力地吸收這方面的知識,對未來研究的成果有很大的憧憬,她當初拿博士學位真的不是為了想找一份好的工作,她說:「有了這個正確的觀念後,就不會期許國家社會將要給自己什麼,這樣才是合理健康的,因為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賴靜瑩曾經是中臺科大的專任老師,但在罹患癌症後因體力不能勝任繁重的教學,現在只在通識教育中心擔任一個兼職的課程,她開設「如何面對生命」,把她命運中的起起伏伏當作教學的重要素材,雖然她現在只有這一份兼職的工作,薪資並不多,但她覺得能維持生活就夠了,「人生不是只為了賺錢而活著。」

不是為了博士光環 才能有寬闊人生

賴靜瑩指出,她希望學生們都能為了自己對學問的熱情,而去投入研究進修,而不是為了博士的亮麗光環,如果有這種正確的心態,完成學業後,可以做很多不設限的工作,不一定要在學校擔任教職也可以有很寬廣的空間,因此如能走出迷失錯誤的觀念,慢慢修正自己,她相信每個人都能面對艱苦的人生挑戰,創造自己的生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