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論 名家評論

「無作業日」所折射出的中國教育之殤(上)

⊙顏丹
近日,中國有網媒高調報導了山東濟南某實驗學校的首個「無作業日」,即在10月31日這一天,「老師們不給任何作業,時間由學生自己安排」。或許有人好奇,對於這個每月只有一次的「無作業日」,孩子們究竟會怎樣利用呢?在隨後校方所做的調查中,我們看到,「多數學生(利用這個時間)選擇閱讀和體育鍛鍊」。

一個月能有這樣一天,讓孩子們用寫作業的時間來讀讀書、運動一下,在校方看來,家長們就應該感恩戴德了。然而在由此新聞引發的無數條評論中,我們卻看到了截然不同的回應。有人絕望的表示,「總得補回來」,「10月31日沒作業,11月1日雙倍作業」。也有人不滿地表示,「孩子們現在的作業還是挺多」。更有人直言,「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形式主義的東西就不要搞了,這算是對孩子的施捨嗎?」由此,深受「作業」之苦的家長們,其真實態度可見一斑。

此外,有來自其他地區的旁觀者不屑地說,「一月一次還報導啊,我們每週三都是無作業日」。此話不假,不久前,江蘇省教育廳就曾推出過政令,要求「推行作業免檢、每週無作業日」。若與江蘇相比,山東在對學生的「減負」行動上,反而倒顯得有些縮手縮腳了。

但無論一個月,還是一個星期,只有一天不做作業,也就意味著,在餘下的99%的日子裡,中國的孩子及父母仍然無法從一摞摞寫不完的作業中解脫出來。這也正是除了設立「無作業日」之外,江蘇教育廳在政令中還給出了其他更為重要的「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意見」的原因所在。

比如,「不給超越課程標準規定和學生學力要求的作業……不得將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這條,就讓人不難想像,如今,中國孩子的作業甚至都給家長帶來了困擾和負擔;又比如,「嚴格控制每日作業量和時間」的要求足以折射出,中國的老師在給孩子作業時,似乎從未想過「量」的問題以及孩子對這種「量無上限」的實際承受力。

顯然,每個月只有一天沒作業,根本就無法讓學生和家長如釋重負。設立「無作業日」,不過是那些學校為了響應國家提出的「減負」號召,走走形式而已。

但值得指出的問題是,為何在中國的義務教育階段,減少作業、甚至取消作業只能流於一種形式?2014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調查數據顯示,「上海15歲青少年平均每週花費在家庭作業上的時間約為14個小時,列全球首位」。2015年有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生平均每天寫作業3小時,是全球均數的2倍,法國的3倍,日本的4倍,韓國的6倍」。而「寫作業的時間都是從學生睡眠時間中『擠』出來的」,「熬夜到23時入睡的學生,小學占18.2%,初中達46.3%,高中生更是占到了近九成」。(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