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虎頭蜂螫人致傷亡 7招防蜂螫

圖為黑腹虎頭蜂。(Wikipedia)
圖為黑腹虎頭蜂。(Wikipedia)

文/黃嫣華
在夏秋季節,民眾到郊外踏青機會增多,被蟲類叮咬受傷事件頻傳。別輕忽小小的昆蟲叮咬,嚴重時可能造成過敏性休克,引發致命危險。6月17日和18日,台灣發生連續2起虎頭蜂傷人事件,其中一名男子送醫不治。

根據史丹佛大學調查,在美國最致命的有毒動物攻擊,就是蜂類螫咬;而根據台灣林務局,台灣致死報告最多的,是虎頭蜂屬的黑腹虎頭蜂。

台灣連續2起虎頭蜂傷人事件

17日凌晨,台灣屏東一名壯年男性,在睡夢中感到劇烈庝痛而驚醒,發現右手被叮咬,開燈一看,一隻黑腹虎頭蜂竟停在他的枕頭上。他使勁用棉被拍打都沒死,最後拿起手機敲打才將它擊斃;被咬後不到10分鐘,他就開始出現休克現象,幸好鄰居發現,並協助緊急送往醫院急救,經治療後平安出院。

然而另一位58歲的吳先生,就沒那麼幸運。18日端午節那天,桃園市的吳先生和妻子到家附近土地公廟拜拜。吳先生因尿急就近到草叢小解,未料卻驚擾到虎頭蜂,遭蜂群螫傷,當妻子發現時他已昏迷倒臥在地。妻子趕緊叫救護車送醫,然而搶救三天後,吳先生還是不治而亡。

虎頭蜂的危險之處

虎頭蜂屬(Vespa)又稱胡蜂屬,俗稱虎頭蜂,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和台灣,是一種具危險性的蜂類。虎頭蜂體色鮮明,通常是黃黑相間,腹部大多為黑色;有發達的、如虎牙般的大顎;以昆蟲為食,喜歡甜食。

虎頭蜂有一個危險的特點:一般蜜蜂的尾部螫針有倒鉤,螫人後自己也會死;但虎頭蜂螫針沒有倒鉤,可以重複螫人。

虎頭蜂會攻擊人,主要是為了保護蜂巢。它的蜂巢常常選在有天然屏障、隱祕的樹梢,或者是地下,因此不容易被注意到,如果無意中入侵它的領域,虎頭蜂就可能瞬間群起攻擊。

被蜂螫到如何處理?

虎頭蜂腹部末端的螫針和毒腺相連。它的蜂毒是由多種胺基酸組成的毒蛋白,被叮咬後,皮膚會出現紅腫、奇癢、刺痛等過敏現象,甚至可能出現過敏性休克,引發生命危險。

普遍來講,被蜂類螫到後,有些人不會過敏,只會出現紅、腫、熱、痛、瘀血等症狀,通常持續幾小時或幾天就會消退,可用冰敷和一般藥物來緩解;有的人可能出現急性過敏症狀,如心悸、暈眩、呼吸困難、意識不清,應當立即送醫。

野外活動時,7招防範蜂螫

虎頭蜂群的警戒範圍約在巢穴直徑100公尺內,其中以最凶猛的黑腹虎頭蜂警戒區域最大,踏入它們勢力範圍後,易引起成群虎頭蜂從巢穴中飛出攻擊;中華大虎頭蜂體型最大,巢穴常在地底,一般人無法察覺。

從事野外活動時,必須對蜂群的習性有所了解,避免招惹蜂類:

1. 虎頭蜂不易注意到白色,不攻擊光滑平面的東西。所以去野外最好戴上白色硬帽,遮住頭髮保護頭部,穿白色衣服較為安全。

2. 野外活動應著長袖、長褲,以及全包的鞋子(不要穿露趾涼鞋)。

3. 不要噴香水,或塗抹有香氣化妝品。

4. 甜點、甜飲料容易招來蜂類,應妥善收好,不可隨地丟棄。

5. 看到有少數巡邏蜂在附近盤旋時,不可再前行,應先靜止不動再慢慢退回原路。

6. 接近蜂巢時,應保持安靜、鎮定、快速離去,勿敲打或把東西丟向蜂巢。

7. 天色陰暗時,蜂類較具攻擊傾向。避免陰天到野外去,也避免黃昏時還在野外逗留。

遭蜂群攻擊的自救法

萬一不小心惹來蜂群大肆圍攻,請採取下列的方法自救:

● 被成群蜂攻擊時,應分秒必爭向來路快跑;如果是團體被攻擊,應分開跑。

● 立刻用外套遮住頭部和其他外露部位,盡可能減少被叮咬的機率。因為每次蜂螫的毒素有限,少被螫一次,就少一點致命的風險。

● 躲進芒草堆、矮樹叢中,再伺機離開。

● 跳進水中,淹住全身(但須注意水中安全)。

● 準備蜂螫急救包,不幸被咬時可先行急救,務必盡速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