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休閒旅遊

在東京的歷史階梯裡漫遊(下)

東京車站與群樓(攝影/阿德)
東京車站與群樓(攝影/阿德)

文/李智鳴
一座城市,自少不了人文嬗遞與歷史的堆疊,所以,當我們旅行時,如果對這座城市多一些歷史人文的掌握,那麼這趟旅程就能增添許多「見山不只是山」的旅遊趣味了。
東京車站(攝影/阿德)東京車站(攝影/阿德)

倫敦風與紐約風交揉:丸之內

在丸之內很難不注意到東京車站。東京車站丸之內側站房為文藝復興式「赤煉瓦」紅磚造建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遭轟炸毀損後經暫時性復建,至2012年方才依原貌修復完成。東京車站本由熱愛日本文化的德國工程師規劃為和風建築,但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不被接受,最後由辰野金吾設計,1914年完成。站內大手町出入口的八角形天井,在西式風格裡暗藏東方文化八卦內涵,是非常著名的設計。

大手町出入口的八角形天井(攝影/阿德)大手町出入口的八角形天井(攝影/阿德)

今年東京車站丸之內前廣場也終於整建完成,遊客得以輕鬆一窺車站的原貌。但是,東京車站的建築風格並非偶然得之。在高樓林立的東京車站附近,就有一座富有英倫氣息的紅磚建築:三菱一號美術館。3層樓的建築內有美術館、歷史資料館與1樓的知名餐廳「Café1894」。

東京車站(攝影/阿德)東京車站(攝影/阿德)

話說日本政府因財政考量,把當時原為兵舍、練兵場和軍事官廳等尚未開發的大片土地賣給了三菱財閥,當時三菱的掌門人岩崎彌之助委託來自倫敦的建築師Josiah Conder負責規劃丸之內,後來,以模仿倫敦倫巴底街紅磚建築興建的「三菱一號館」於1894年完成,其後,2號館、3號館相繼竣工,從而形成了被稱為「一丁倫敦」的商業區。20年後,則由Josiah Conder的弟子辰野金吾規劃完成了一樣是紅磚風格的東京車站。Josiah Conder也被尊稱為日本建築之父。

然則「三菱一號館」在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時期,被視為陳腐老朽的建築,於1968年被拆除。現在的「三菱一號館」是三菱集團按照原有的樣式與材料重建完成,美術館於2010年正式開幕。

三菱一號美術館(攝影/阿德)三菱一號美術館(攝影/阿德)

站在這兩棟建築前,我們看見的不僅是裝飾風格強烈的歐式風格,也看見日本人「堅持原貌」的較真態度。

行幸通兩側的丸之內大廈與新丸之內大廈,與附近的「KITTE」大廈都可以看出大樓明顯有上下兩種風格差異,這稱之為「裙樓」設計。這現象起因於當年丸之內建築限高為31公尺(100尺約10層樓),後來該地區的地主們(主要為法人)組織「大丸有協議會」,與政府單位針對該地區的發展積極討論後決定:放寬建築高度限制,以新的天際線重新營造整體地區的統一感,同時,為了尊重人性對陽光與空間等自然需求,規定改建後的建築需以31公尺線為準,在低樓層部分留設裙樓,同時該高度以下的建築外觀也需保留歷史風貌。

丸之內建築的特色:裙樓(攝影/阿德)丸之內建築的特色:裙樓(攝影/阿德)

而當1923年丸之內大廈建成之後,一系列美式鋼筋混凝土建築取代了當時的倫敦紅磚風格,因此,現在的裙樓均是簡約的外觀、實用的美式建築風格。「一丁紐育(紐約)」表述的就是這個現象。

丸之內街區,假日市集(攝影/阿德)丸之內街區,假日市集(攝影/阿德)

所以如果當你在新丸之內大廈7樓的戶外露臺眺望東京站美麗的建築時,你可以想像自己正站在丸之內歷史與發展的平台上。

災後重生的日本「第五大道」:銀座

銀座是許多品牌聚集,位在東京市中心的時髦之地。如同紐約的第五大道一般,是先端與高級品牌競相立旗之地。但銀座一開始只是江戶時期的銀錠鑄造所,而1872年的銀座大火,明治政府決定將銀座改造成具有耐火結構的西式街道。英國建築師Thomas Waters則負責官廳「銀座磚瓦街」的設計。

銀座資生堂(攝影/阿德)銀座資生堂(攝影/阿德)

銀座磚瓦街道被視為明治維新時期的代表工程及文明開化象徵。加寬的街道、英國喬治亞式紅磚建築與紅磚人行步道的規畫,煤氣街燈與行道樹的栽種,這一切奠定了銀座的時尚文化象徵。然則,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幾乎夷平了關東平原,銀座磚瓦街也震毀了。銀座今日的時代象徵與進一步發展,則與資生堂企業有莫大關係。

銀座資生堂(攝影/阿德)銀座資生堂(攝影/阿德)

當時資生堂第二代當家,留美遊歐回國的福原信三號召銀座街區的商家,以紐約的「第五大道」作為重建的藍圖目標。他認為真正繁華的大都市,都有一條代表性的街道,像是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紐約的第五大道,他希望再興的銀座被打造成東京代表性的街區,是最時尚、最繁華的代表。然而這並不是意味著這裡只是各大百貨公司的聚集,還必須有個性與風格的展現,這一點,從資生堂自身可以看出端倪。

資生堂在銀座有兩棟樓,一棟是為人所熟知的美妝旗艦店,一棟則是結合了甜點銷售、咖啡沙龍(Shiseido Parlour)、藝廊與人文空間。

福原信三當年即發現日本許多的「二代」不再像父執輩只認識西方的船堅炮利等實用器物而已,他們也開始欣賞西洋藝術、音樂,懂得品味咖啡的滋味以及講究牛排的口感。於是,他有意識地為這群人打造出充滿洋風的高級聚會與社交場所。因此,銀座迄今仍是許多有錢人每夜聚集之處。

而當時Shiseido Parlour更是大力針對日本女性而規畫。要知道,明治時期的日本女性仍是不能自主上街的,讓日本女性改變居家社交的習慣,上街購物,如英國婦女一般享受下午茶,經歷時代發展逐漸成為一種新潮時髦的生活方式。可以說,銀座與資生堂的發展,也體現出近代日本精神面貌的變化。

在銀座瀏覽著路旁的展示櫥窗,不同風格展示著不同個性,也是饒富趣味。由銀座第一個百貨松阪屋百貨原地都更完成的「GINZA SIX」,結合蔦屋書店、藝術、時尚精品與美食是目前最新地標。◇

歷史上的東京車站(攝影/阿德)歷史上的東京車站(攝影/阿德)
歷史上的東京車站(攝影/阿德)歷史上的東京車站(攝影/阿德)
歷史上的東京車站(攝影/阿德)歷史上的東京車站(攝影/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