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空汙物指標多下降 環署:唯獨臭氧上升

【記者徐翠玲/綜合報導】環保署27日公布2018年空氣品質監測初步統計結果顯示,除臭氧以外,其餘主要空氣汙染物濃度呈下降趨勢。近5年空氣品質指標(AQI)良好比例上升,橘色提醒及紅色警示比例下降,而細懸浮微粒(PM2.5)所造成紅害警示,也由2015年997次、2016年898次、2017年483次下降為282次,符合空氣品質改善階段目標。

環保署指出,臭氧八小時AQI達橘色提醒比率上升,但臭氧小時AQI無達紅色警示時數,顯示高濃度臭氧比例已下降,但中高濃度臭氧比率上升。懸浮微粒(PM10)AQI達橘色提醒比率除北部外,其他空品區均下降;PM2.5 AQI達紅色警示比率除北部及竹苗外均為下降或持平,中部、雲嘉南及高屏地區單年紅色警示比率降幅達20~55%。

比較近3年PM2.5 AQI大於100前3名,超標測站變化不大。由於2017及2018年各空品區降雨量均較2016年顯著減少,且部分地區(如竹苗空品區)低風速時數增加,有助擴散的高風速時數減少,使得部分地區PM2.5濃度略微上升。PM2.5已有明顯改善,從2015年紅色警示997次,至2018年12月19日止,紅色警示次數為282次。

PM10濃度亦皆呈下降趨勢,與2017年相比,高屏溪下降14.9%最多,烏溪下降9.6%,濁水溪2.9%,卑南溪下降1.3%。而對於臭氧8小時AQI大於100超標日數上升、AQI大於150超標下降這種狀況,2018年外島超標明顯上升,南部地區影響範圍擴大。

環保署監資處長張順欽指出,臭氧生成受二氧化氮(NOx)及揮發性有機物(VOCs)影響,NOx汙染減量時會因大氣中化學及物理機制造成臭氧汙染消長情形(即滴定效應),本土汙染減量工作仍需在揮發性有機物質(VOCs)減量上加強。

空保處專委徐淑芷說,VOCs超過八成來自工廠排放,但由於VOCs的特性就是一排出馬上揮發,如果單純裝設改善裝置,效益不大、較難控管,需要將管線完全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