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認識 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

腸黏膜和人體健康的關係

腸胃道問題,許多疾病往往也與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有關。嚴重者,更可能引發自體免疫等甲狀腺疾病,例如橋本氏甲狀腺炎、葛瑞夫茲氏症等。(123RF)
腸胃道問題,許多疾病往往也與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有關。嚴重者,更可能引發自體免疫等甲狀腺疾病,例如橋本氏甲狀腺炎、葛瑞夫茲氏症等。(123RF)
文/歐瀚文醫師

最近這一、兩年,由西方開始蔓延過來,華人社會中,已經漸漸開始正視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的問題,有一些相關的檢測慢慢出現,以我自己本身在診所的經驗,絕大部分有腸道問題的病患,大多也伴隨著SIBO的問題。

要如何檢查自己是否是SIBO的潛在族群呢?大致上,可以從幾個面向觀察,例如:吃飽後是否有腹脹狀況?消化功能是否欠佳?日常生活中,常常伴隨著打嗝、放屁……只要有上述症狀,就可以推測出病人可能有SIBO的問題。透過問卷的調查與檢測,臨床上可以發現,符合以上症狀者,每5個病患中,大約就有4人伴隨著SIBO的問題,高達八、九成的比例。

吃飽後是否有腹脹狀況?消化功能是否欠佳?日常生活中,常常伴隨著打嗝、放屁......只要有上述症狀,就可以推測出病人可能有SIBO的問題。(123RF)吃飽後是否有腹脹狀況?消化功能是否欠佳?日常生活中,常常伴隨著打嗝、放屁......只要有上述症狀,就可以推測出病人可能有SIBO的問題。(123RF)

腸胃道相關疾病與SIBO之間產生的關聯,包括便祕、腹瀉、發炎性的腸道疾病,而腸道通透性增加更可能會影響關節,造成類風溼性關節炎、纖維肌痛症等症狀。

除了腸胃道問題,許多疾病往往也與小腸菌叢過度增生有關。以腦部而言,SIBO可能跟憂鬱症、焦慮症、莫名性頭痛、兒童過動症、自閉症有關;進食後,也可能產生食物敏感現象;有些人則會伴隨著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濃痰等;甚至免疫力下降、經常性感冒、腎上腺素不足,所造成的疲勞現象都與SIBO相關聯。嚴重者,更可能引發自體免疫等甲狀腺疾病,例如橋本氏甲狀腺炎、葛瑞夫茲氏症等。 

沙漏般的「腸漏」現象

「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是最近幾年常常被功能醫學和自然醫學提起的疾病,在哈佛醫學期刊、學術網站、梅約醫學中心等平台陸續都有一些專題報導,醫學上,他們不稱為「腸漏症」,因為探究字面上意思,往往會給人有種腸道破洞的錯覺,比較學術的說法應該稱作:「腸道通透性增加」(Increased Intestinal Permeability),也就是所謂的腸道「滲透力改變」。

儘管兩者的說法不同,但探討的,其實都是同一件事,也就是腸道通透性增加跟慢性疾病之間的關係,目前的醫學研究顯示,腸道通透性增加,很容易導致全身的身體機能都出現問題,影響身體健康甚深。

「腸漏症」的意思,指的是身體出現的「腸漏」問題。 一般正常情況下,小腸上面會附著小腸絨毛,腸細胞都規律地緊密貼合在一起,然而,一旦小腸絨毛被破壞,或是毒素累積在腸道內,腸道就會處於發炎狀況,導致腸道黏膜受到破壞。當小腸絨毛長期被破壞,並且漸漸消失時,原本緊密結合的腸細胞就出現縫隙了,腸道間不再是正常的茂密狀態, 中間會出現各種小小的縫隙,形成「腸漏」現象。

當小腸絨毛長期被破壞,原本緊密結合的腸細胞就出現縫隙了,腸道間不
再是正常的茂密狀態,中間會出現各種小小的縫隙,形成「腸漏」現象。(123RF)當小腸絨毛長期被破壞,原本緊密結合的腸細胞就出現縫隙了,腸道間不 再是正常的茂密狀態,中間會出現各種小小的縫隙,形成「腸漏」現象。(123RF)

小腸絨毛是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腸絨毛遭受破壞,身體無法完整吸收進入體內的食物,食物沒辦法被分解成小分子,未被完整消化的大分子就會透過細胞中的小間隙,流入腸道下方的免疫系統組織中,而免疫系統將產生對抗食物分子的免疫細胞留在體內,導致疾病發生。因此,腸道通透性與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往往是息息相關的。

許多研究都顯示,腸漏症會影響腸道菌叢的分布,當壞菌比較多的時候,例如:吃了紅肉之後,一種叫作三甲胺氧化物(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 的物質會被代謝出來,一旦腸道菌叢失衡,通過肝臟代謝後,體內TMAO會上升,這些不好的代謝產物,將增加心血管疾病罹患的風險。 

SIBO ──腸道「好菌」的過度增生

近幾年,開始有越來越多關於腸漏症的醫學討論,很多人都在探究腸漏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然而,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所謂的――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

SIBO會刺激體內分泌一種叫作解連蛋白(Zonulin)的物質,它的主要作用,在於解開緊密結合的腸細胞。(123RF)SIBO會刺激體內分泌一種叫作解連蛋白(Zonulin)的物質,它的主要作用,在於解開緊密結合的腸細胞。(123RF)

那麼,究竟什麼是SIBO?SIBO 其實指的是腸道中「非致病菌菌叢」的過度增生,腸道菌種中,除了一般的細菌外,也有可能是真菌這種正常的菌。當腸道中的菌過度增生,即使不是壞菌,容易產生被統稱為「小腸菌叢過度增生」,也就是簡稱為SIBO的症狀。SIBO會刺激體內分泌一種叫作解連蛋白(Zonulin)的物質,它的主要作用,在於解開緊密結合的腸細胞。過去一般認為只要做功能醫學的檢測,了解自己有無腸漏症,卻忽略了造成腸漏症的形成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即是SIBO所致。

大部分受過腸道切除手術的病人,例如:大腸癌、腸道阻塞的病人,手術後腸道會比一般人來得短,形成所謂的「短腸症」(Short Bowel Syndrome),這類病人由於腸道蠕動的關係,食物無法完全消化,在腸道內慢慢發酵,因此,更容易累積一些菌種在體內,導致腹脹、消化不好的症狀。

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情況,是慢慢累積而成。病人進行腸胃道相關手術之後,可能原本身體狀況沒有發生問題,但是,由於體內的酵素分泌不足、小腸過短,導致食物消化不完全,提早在小腸就開始進行發酵,才導致一系列的菌叢過度增生狀況。因此,小腸菌叢過度增生,其實是腸胃問題所引發的進一步狀況。

單醣限制飲食原則──同時改善腸躁症、SIBO

國外開始重視與關注SIBO的重要性,主要是因為「大腸激躁症」的關係。當病患在壓力過大時,就會產生緊張情緒,同時伴隨著腹痛、腹瀉的發生,然而,這樣的腹瀉,並不是頻率固定或長時間的病痛,往往只要腹瀉之後,身體就會立刻感到舒暢。

根據美國的研究數據統計,大約有20%的人口患有腸躁症的困擾,亦即每5人之中,就有1人是腸躁症患者,在這些數據當中,更進一步顯示出腸躁症患者與SIBO間的關係,84%的腸躁症病人都有SIBO的困擾,隨著腸躁症越來越常見,SIBO在美國也開始受到矚目。

過往的腸躁症很少去探究背後的真正病因,由於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有效根治,只能從心理層面著手改變,因此多以勸導病人放鬆、紓解病患壓力源,不要過度煩惱為主,有些則是以飲食習慣去切入。腸躁症跟 SIBO的症狀雷同,慢慢的,開始有研究人員將腸躁症病人進行SIBO的檢測,發現超過八成以上的腸躁症病患都有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問題。

SIBO飲食療法可以跟過敏原檢測相輔相成,以往在美國的經驗,有些人做完食物過敏的檢測後,再搭配SIBO飲食,即能同時與治療腸胃道疾病的飲食相結合。(123RF)SIBO飲食療法可以跟過敏原檢測相輔相成,以往在美國的經驗,有些人做完食物過敏的檢測後,再搭配SIBO飲食,即能同時與治療腸胃道疾病的飲食相結合。(123RF)

有趣的是,當我勸導病人盡量少吃一些單醣類的食物時,這個飲食原則,剛好也是SIBO的飲食原則。SIBO飲食療法可以跟過敏原檢測相輔相成,以往在美國的經驗,有些人做完食物過敏的檢測後,再搭配SIBO飲食,即能同時與治療腸胃道疾病的飲食相結合。

由此可知,改善了腸胃道、腸黏膜的健康狀況,身體自然就能流露出健康氣息。 

——本文摘自《SIBO,隱「腸」危機:終結SIBO小腸菌叢過度增生》,博思智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