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台南

藝術可以很單純——黃坤伯談寫實繪畫

黃坤伯,《花若芬芳》,100×100cm,2016年,油彩、畫布。(奇美博物館提供)
黃坤伯,《花若芬芳》,100×100cm,2016年,油彩、畫布。(奇美博物館提供)

文/記者黃捷瑄
我覺得藝術可以很單純,就是單純視覺上的享受和感動。我追求的就是這一塊,透過光影、明暗和構圖的呈現方式,讓別人能感受到那一份、當初我感受到的那部分。——黃坤伯

***

獎勵音樂及寫實藝術創作的「奇美藝術獎」1989年成立迄今已頒發30屆,奇美博物館特別邀請美術史學者蕭瓊瑞策劃「奇麗之美——臺灣精微寫實藝術大展」,勾勒日治時期以來台灣寫實藝術的發展樣貌。

2019年3月16日上午舉行的特展開幕式,也是藝術獎的慶生會,歷屆得主紛紛出席,分享創作的歷程與感動。

奇美藝術獎第9屆(1997)及第16屆(2004)獲獎者黃坤伯現在是臺東大學美術產業系副教授,也是美術產學中心的主任。雖然黃坤伯已取得博士學位,現在也在學術界服務,可是他看起來不太受理論束縳,反而比較像對「美」有單純熱情的學生。

為什麼選擇寫實創作?

他的回答很簡單,就是「選擇自己比較喜好的」。抽象、裝置形式對黃坤伯而言「摸不著邊際,覺得很空虛」,所以雖然科班出身一直念到博士,長期接受現代藝術的洗禮,他仍然覺得寫實讓他「真正可以感受到藝術創作所帶來的樂趣」。

在這次的展覽中,黃坤伯展出了5件油畫作品,都在靜物類別。

「油畫它不同於水彩、不同於蛋彩,它的特性是可以經由反覆的修改、操作,去呈現出更多的質感跟肌理,不管是寫實或者是很有厚度的肌理,都可以做得出來。」這跟古典寫實技法,可說相得益彰,黃坤伯說:「透過古典寫實技法,透過一層一層多層次的處理,從底色、然後基本調子,然後再罩染,一層一層處理出想達到的效果,這個部分是其他的媒材不可取代、不容易做出來的。」

「寫實繪畫是在過程中一點一滴、慢慢地堆砌而成的,不是一個東西擺在那邊,然後講一大堆作品理念,要讓人去反思,或去批判什麼的一種意識形態。」儘管油畫創作的過程繁複、漫長,卻也是黃坤伯覺得最享受之處,「這種作品就是一點一滴慢慢地耕耘,過程中、繪畫的樂趣是最大的享受。」

作品展出、被欣賞或收藏則是另外一種樂趣。「從一開始的創作到後面的完成、展出,到後來有人收藏,這整個流程讓人真真實實感受到:我做出來的作品是有人肯定、有人欣賞的。即便只有一個人欣賞,對我來說,那就夠了。」他說。

「什麼」觸動了藝術家的創作呢?

「光影很吸引人」「當下那種感覺。」黃坤伯說:「我覺得藝術可以很單純,就是單純視覺上的享受跟感動。我追求的就是這一塊。透過光影、明暗跟構圖的呈現方式,讓別人能感受到那一份、當初我感受到的那一塊。」

「像這些畫是描寫當下那種寧靜的氛圍。」藝術家稍微指了牆面上的《狩獵者肖像》、《四分之一》與《石榴×3》。他說:「我一定是先看到這個東西,這個東西讓我覺得有那樣的感覺,畫完之後再想到…嗯,可以這樣取題目。」

黃坤伯,《狩獵者肖像》,41×31cm,2015年,油彩、畫布。黃坤伯,《狩獵者肖像》,41×31cm,2015年,油彩、畫布。(奇美博物館提供)

《狩獵者肖像》描繪了動物的頭骨,伸出頜骨的獠牙標誌了其「狩獵者」的身分。雖然頭骨經常被聯想到「虛空畫」,有「死亡」「人生必有一死」的寓意,不過黃坤伯賦予了它生命的、個性的一面。

「我在創作的題材上以靜物畫為主,有時候我會把靜物畫給擬人化,包含花卉、器物,像是給予個性的一種投射。像『狩獵者』就是貓科動物,它本身就有狩獵的天性,所以把它當作肖象來呈現。」

就像人物肖像,當單純地只有人物跟背景的時候,其實就是紀錄「這個人」;《狩獵者肖像》「回歸到它是什麼動物,它本身有什麼樣的天性,去描繪,當作一種紀錄」。

《物相-慾望》

當然,藝術家也可以透過物像所投射出來的故事,傳達一些思考。例如有著一杯水、《聖經》、蘋果的作品《物相-慾望》。

黃坤伯, 《物相-慾望》,2012年,41×60.5cm,油彩、畫布。黃坤伯, 《物相-慾望》,2012年,41×60.5cm,油彩、畫布。(奇美博物館提供)

顯然,這與《聖經》中亞當、夏娃偷吃蘋果而被趕出伊甸園的故事有關,蘋果象徵著「誘惑」,但是黃坤伯藉由西餐擺盤的方式,希望呈現不一樣的感受。

有趣的是畫裡的水杯,「水是我們每天所必須攝取的,它沒有什麼特別,卻是生活的必須,那慾望是不是也是一樣?」黃坤伯想傳達:「人有很多種慾望,吃喝玩…很多,所以透過這樣的物像來呈現、來描寫人對慾望的需求是必要的。」

「寫實有很多種」

一如策展人蕭瓊瑞所說,「寫實有很多種」。從1895年日治時代算起,台灣接受西方的古典繪畫、雕刻技法及現代藝術潮流,寫實創作在台灣發展百年,呈現出多元的樣貌,進而延伸出本次展覽人像、靜物、風景、奇幻的4個子題。

這裡要補充的是1960~1970年代,於美國出現的「照相寫實主義」(Photorealism),其特徵是以照片、照相術為繪畫的視覺基礎,「再現」照片內容。這種創作方式受到普普藝術(Pop Art,以大眾流行文化、商業圖象或符號為標示的藝術主張)影響,也是屬於現代主義的流派之一。

為了讓繪畫更接近照片光滑的質地,有些作者甚至使用噴槍來泯除筆觸。在本次展覽中,陳昭宏《BEACH-117》及司徒強《左+右》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

司徒強,《左+右》,196.5×320.2cm,1988-89年,壓克有顏料、麻布。司徒強,《左+右》,196.5×320.2cm,1988-89年,壓克有顏料、麻布。(奇美博物館提供)

談到照相寫實主義出現的社會情境,黃坤伯說:「那時照片輸出的技術只能輸出到某種特定的尺寸,它沒辦法輸出到100號、200號那麼大,所以透過繪畫創作把照片的局部放大,形成另外一種視覺的張力。」

雖然它們看起來也很「真實」,但與古典寫實技法的脈絡不同,照相寫實在複製照片,古典寫實還是基於藝術家對現實世界的觀察。

對於黃坤伯這樣的現代創作者來說,相機、照片是輔助工具。寫實繪畫需要較長時間的創作,而水果、食物、花,這些物品不可能一週、二週、一個月都保持不變,所以照片能作為創作時的視覺參考,但是「在參考之餘我們還是會去捕捉一些或再補充一些當初現場看到的感受,包含之後在創作當下的感覺」。換言之,照片所能提供的、所給予的「只是一個參考資料」。

讀者不妨遊走不同展區,比較這兩種「寫實」的差別及其帶來的感受,或許更能了解藝術家的「視覺魔法」。◇

黃坤伯與作品合影。黃坤伯與作品合影。(記者黃捷瑄/攝影)

奇麗之美:臺灣精微寫實藝術大展 2019/03/17~06/11

● 台灣精微寫實藝術百年樣貌

● 百件展品、四大公立美術館及私人單位借件

● 「奇美藝術獎」30年成果

線上導覽及購票訊息:https://www.chimeimuseu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