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毒蛇出沒 人工智慧來分辨

【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台灣每年約有1,000到1,400位民眾遭毒蛇咬傷,衛福部疾管署、特生中心等單位合作建置「毒蛇鼬獾咬傷救急資訊站」,提供民眾毒蛇、鼬獾出沒地點、醫療資訊外,也結合人工智慧技術,民眾看到疑似毒蛇,拿起手機拍攝同時上傳照片,就能辨識毒蛇種類。

衛福部疾管署防疫醫師劉宇倫說,每年約有1,000到1,400民眾遭毒蛇咬傷,如果沒有及時使用抗毒蛇血清,致死率達6%。台灣最常見的毒蛇為出血性毒的龜殼花、赤尾鮐(俗稱赤尾青竹絲)與百步蛇;神經性毒的飯匙倩(俗稱眼鏡蛇)與雨傘節,以及兼具出血和神經毒的鎖鏈蛇。

劉宇倫表示,據統計,國內登山健行人口約500萬人,常態性露營也有200萬人,但野外活動地點多跟毒蛇、狂犬病陽性鼬獾分布息息相關,民眾從事休閒活動前也應做好相關準備。

有鑑於大多數民眾對毒蛇、鼬獾這兩類動物出沒地及遭咬傷後之就醫資訊並不清楚,疾管署與農委會防檢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路殺社等單位合作建置「毒蛇鼬獾咬傷救急資訊站」,民眾可查詢毒蛇、狂犬病鼬獾出沒地點,並可查詢就近就醫資訊。

疾管署是台灣目前唯一生產供應抗蛇毒血清機構,位於台北市忠孝東路的衛福部昆陽實驗室,共飼養約200條毒蛇,每年生產4,000到5,000劑抗毒蛇血清,每年用量為3,000至4,000劑,足夠民眾使用。

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科長鄭雅芬表示,若民眾被蛇咬,第一時間不需驚慌,而是要記下毒蛇外觀。根據毒物科醫師建議,人被咬後4~8小時內接受抗蛇毒血清即可妥善治療。

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若被蛇咬傷,牢記「五要五不」。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要記蛇外觀特徵、要脫飾品避免肢體腫、要包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要保持冷靜儘速就醫﹔同時,不割開傷口、不用嘴吸出毒液、不冰敷,避免組織壞死、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避免加速毒液作用、不延誤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