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台中

仿默劇《在遺忘之後》 英劇團用肢體感動觀眾

英國重現劇團力作《在遺忘之後》,4月27於臺中國家歌劇院登場。 (記者黃玉燕/攝影)
英國重現劇團力作《在遺忘之後》,4月27於臺中國家歌劇院登場。 (記者黃玉燕/攝影)

【記者黃玉燕/台中報導】舞台上幾張課桌椅、數排衣架、一台腳踏車,演員將道具搬移排列、以肢體互動對話,呈現記憶的提取、斷裂和遺失,演繹主角在不同年齡、時空或身體狀態的感受。英國重現劇團力作《在遺忘之後》,2017年在英國倫敦默劇藝術節及愛丁堡藝穗節受到矚目,4月27於臺中國家歌劇院登場,創作者為回應臺灣民眾的熱情,演後將走至前台,與觀眾近距離交流。

《在遺忘之後》敘述一個早發性失智症的中年男子,在一次生日換裝時,過往記憶忽然閃現,就此展開一趟回溯生命的暖心旅程。劇情僅靠少數對白,透過4位演員肢體表現、2位樂手現場演奏,道出一個溫暖動人的故事。

《在遺忘之後》2017年在英國倫敦默劇藝術節及愛丁堡藝穗節受到矚目,巡演歐、美、亞洲已超過100場。劇團創辦人、導演紀堯姆.皮傑表示:「默劇是世界上最美麗澎湃的表演方式,因為它能引發觀眾的想像力。雖然故事場景在英國,但即使跨越國境或文化,相信觀眾仍能感受我們想傳達的情感。」

作曲家亞歷.朱德在創作初期即參與,以鍵盤、絃樂、預錄的人聲和電子雜訊傳遞情緒,為敘事指路,牽引著角色和觀眾的喜怒哀樂。作品屢獲好評,英國《愛丁堡指南》讚:「非常細膩、充滿強烈張力的肢體劇場傑作。」

創作《在遺忘之後》,重現劇團與倫敦大學精神科學教授凱特.傑佛瑞合作,訪談多位失智症患者和照護者,將醫學研究轉化為劇場表現,透過藝術,為生命課題提供想像空間。

歌劇院表示,這次委託中山附醫,邀請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及家屬一起觀賞,期待透過藝術交流開啟更多對話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