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日韓貿戰 學者:對台弊大於利

第4季,日、韓雙邊若還未得出明確協商結果,就比較令人憂心會不會出現關鍵材料短缺的情形,導致韓國業者無法出貨,進而影響終端手機、消費性電子產品出貨。(JUNG YEON-JE/AFP/Getty Images)
第4季,日、韓雙邊若還未得出明確協商結果,就比較令人憂心會不會出現關鍵材料短缺的情形,導致韓國業者無法出貨,進而影響終端手機、消費性電子產品出貨。(JUNG YEON-JE/AFP/Getty Images)

【記者莊麗存/台北報導】美中貿易戰尚未落幕,近來日本針對出口韓國的半導體原料進行限制,引發外界質疑日本是否有意引起「日韓貿易戰」。對於台灣的影響,學者認為,日韓貿易戰短期對台廠有一些利多題材,半導體化學品、記憶體製造族群可能會有轉單效應,但長期仍弊大於利。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佩真認為,這次日本對出口至韓國的3項原料進行管制,主要將對南韓以記憶體為主的半導體業者造成衝擊,尤其是氟化聚醯亞胺及氟化氫兩項,屬於半導體關鍵原料,且日本全球市占率高達八至九成,很難找到替代進口來源。

劉佩真指出,韓國過去主要仰賴日本作為此3項產品的主要進口來源,如今日本祭出出口管制,對韓國半導體廠,尤其三星、SK 海力士等,可能產生原料來源不足的問題;所幸目前全球記憶體市場明顯供過於求,整體庫存量偏高,韓國業者本身也有材料庫存,預估今年第三季,包括 iPhone 等供應鏈出貨還不會受到影響。

她表示,不過,到了第四季,日、韓雙邊若還未得出明確協商結果,就比較令人憂心會不會出現關鍵材料短缺的情形,導致韓國業者無法出貨,進而影響終端手機、消費性電子產品出貨。

劉佩真認為,短期台廠有一些利多題材,半導體化學品、記憶體製造族群可能會有轉單效應,不過因為台灣在這兩個領域的全球市占都不高,預估即使有轉單效應,效應也不大。

她認為,反而是後續可能間接因為終端產品出貨不順,導致代工、封測等相關供應鏈受到影響,下半年正是電子產品旺季,國際品牌新機新品齊發,表現是否受此影響,值得密切關注。

劉佩真也提醒,台廠應引以為戒,不論從美國制裁華為事件或日本對韓國祭出出口管制,都反映一個重要產業趨勢,那就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目前台灣半導體相關化學原料、設備的自主率皆偏低,即使製造方面是全球第一,未來若遭受不公平貿易競爭,很可能出現斷鏈危機。

台灣經濟研究院孫明德分析,日韓貿易戰本質上和美陸貿易戰不同,美陸之間是貿易逆差,兩國是消費者及供應者的地位,日韓之間則是貿易順差,兩國是半導體產業上游及中游的關係,位處同一條河流,日本以斷料法,企圖截斷中游,也不利上游去化,預期這種制裁方式不會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