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休閒旅遊

【東海岸進行曲-1】 聽濤踏浪 徜徉在一抹金黃稻

從花蓮豐濱的新社到台東長濱的靜浦,有著一抹耀眼金黃的稻米故事。(攝影/鄧玫玲)
從花蓮豐濱的新社到台東長濱的靜浦,有著一抹耀眼金黃的稻米故事。(攝影/鄧玫玲)

文/記者鄧玫玲
每年一到炎熱的夏季,蠢蠢欲動的心,早已飄向「後山」,投入太平洋的懷抱,享受這裡的藍天、白雲和一派悠閒……

雖然台灣四面環海,但所有的旅人都知道,全台最美的海岸,就在東部海岸。從蘇花公路一路南下,位在花蓮機場旁的七星潭綿延20多公里的海岸,是美到令人驚心的!

遠遠望去左側是連綿的高山,右邊是一截隆起的臺地,一彎像月牙的湛藍的海水擁著雪白的浪花在其中奔騰著,發出響亮悅耳的海濤聲。

七星潭/ 細聽海濤聲 石礫輕輕撞

細聽七星潭響亮的海濤聲,會發現帶著特殊的伴奏樂曲,有著石礫輕輕撞擊的叮噹聲。

每一波湧上岸來的浪花,抓起海邊無數的小石礫,叮叮咚咚地回到海裡。而這些小石頭,可不是黑黑小小的普通礫石,全都是橢圓光滑的灰藍鵝卵石。越靠近海的卵石,越小越可愛;離海越遠的,越大越飽滿;還有更多碩大的礫岩堆,便積在岸邊。

七星潭一彎月牙似的湛藍海水,擁著雪白的浪花在其中奔騰著。(攝影/鄧玫玲)七星潭一彎月牙似的湛藍海水,擁著雪白的浪花在其中奔騰著。(攝影/鄧玫玲)

遊客一腳踩進海灘,踩在這滿地瑯瑯作響的鵝卵石上,這也才明白七星潭是個礫石遍布的礫灘?不是沙灘。

怎麼會有這麼多圓滑美麗的石頭啊?地質學家說,這些石頭來自台灣的中央山脈,當它們被帶到這個狹小的平原時,因為無處落腳,都沉積在海裡去了,再被一次次潮起汐落又帶它們來到岸邊。再加上狂亂的颱風、驚天動地的海嘯,把這些石頭又大力推移到陸地上,讓七星潭成了山裡的鵝卵石與遠來海水相遇的奇幻海岸。

七星潭是山裡來的的鵝卵石與遠來海水相遇的奇幻海岸。(攝影/鄧玫玲)七星潭是山裡來的的鵝卵石與遠來海水相遇的奇幻海岸。(攝影/鄧玫玲)

見到這麼奇特的海景,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一步步往水邊探看。然而,走到最靠近海水的石灘上,就會發現海岸突然下降,可能再走幾步就深不見底。這種「陡降地形」很危險,可能有很多暗流,更有突如其來的瘋狗浪,讓遊客瞬間致命。

因此,在七星潭海灘戲水的遊客總是不多,大部分都是忙著海邊漫步,拍照留影。拍下藍天湛海鑲著滾滾白浪的美景,才能讓人回味再三。當然,還可登上海灣盡頭那座美崙臺地,站在另一個角度解讀大海;或者沿著賞景步道,漫遊到黃昏,再等候著星空燦爛的夜晚來臨。七星潭滿天星空的浪漫夜景,也是值得期待的。

七星非「潭」,恰似月牙灣?

猛然想起,這不是七星「潭」嗎?怎麼看到的是一片月牙海灣呢?原來,七星潭是一個地名,是一個南北向的長條湖泊群,位在今日花蓮機場東側,北端像L型勺口,南端為勺柄,神似北斗七星落入凡間。

 登上七星潭海灣盡頭的美崙台地,另一個角度解讀大海。(攝影/鄧玫玲) 登上七星潭海灣盡頭的美崙台地,另一個角度解讀大海。(攝影/鄧玫玲)

1936年日治時代,日本當局為了建花蓮港北飛行場(現今的花蓮機場)就填平了七星潭的湖水,現今只剩約4個零星湖泊。而當時住在七星潭的居民,則被日本當局遷居到附近的漁村,生活在異地的他們仍然自認為是七星潭的人,懷念著過往時光,因此,就將遷居的地名也稱作七星潭,從此瀕臨太平洋的這道弧形海灣,就有了一個從天而降的名稱——七星潭。

由七星潭再往南沿11號公路走,整個行程就被海給占據了。

七星潭「陡降地形」很危險,可能有很多暗流。(攝影/鄧玫玲)七星潭「陡降地形」很危險,可能有很多暗流。(攝影/鄧玫玲)

淡藍的天擁著深藍的海,就在身邊一路陪伴,隆隆的海濤聲,成了公路不變的音律。車行在筆直的道路上,被無垠海景吸引得無法自拔,一旦忍不住下車觀海,海濤的澎湃聲浪就全面湧上來。沿途還有很多為此設置的觀海涼亭,不斷地向遊客招手,停下來吧!海在這裡日夜等候呢!

新社海稻田/ 再造東海岸耀眼奇蹟

看海看得渾然忘我,經過新社時,一定會停下車來,因為海突然消失了!眼前換成了金黃的稻田。

鹽鹹海風日夜吹拂的東海岸,竟然能種稻米。不信?就在眼前。稻草人站在茅草屋前,歡迎著過路的遊客,想要確認眼前事實的好奇路人,一個個下車探看。

在七星潭拍下藍天湛海鑲著滾滾白浪的美景,讓人回味再三。(攝影/鄧玫玲)在七星潭拍下藍天湛海鑲著滾滾白浪的美景,讓人回味再三。(攝影/鄧玫玲)

哇!真的是稻田,金黃結穗的稻田遍布海岸,忙著拍照存證的遊客,一步步探向湛藍的大海,萬頃藍海與金黃稻浪第一次在這裡連結,鹹味的海水和甜香的稻米交融的滋味,讓人想不出是什麼口感?

海邊種稻,從阿美族舒米說起

然而,這些海稻米在石梯坪一帶的海邊,已出現很長時間了。從花蓮豐濱的新社到台東長濱的靜浦,一抹耀眼金黃的故事,要從阿美族的舒米說起。

2011年,回到家鄉石梯坪的舒米,望著原屬於阿美族人傳統耕作的海岸土地,在廢耕30年後,一片荒煙蔓草。很多土地被販售了,一棟棟風格各異的民宿在海岸邊,突兀地搭建起來。憂心如焚的舒米因此提出「海稻米復育計畫」,邀請鄉親一起下田耕作。

原屬於阿美族人傳統耕作的海岸土地,在廢耕30年後,重新復耕,種出香氣濃郁的台梗4號無毒米。(攝影/鄧玫玲)原屬於阿美族人傳統耕作的海岸土地,在廢耕30年後,重新復耕,種出香氣濃郁的台梗4號無毒米。(攝影/鄧玫玲)

海邊種稻?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必須尋找灌溉水源。她跟隨著部落的耆老尋著舊時的記憶,挖溝渠、接水管。

水來了之後,在花蓮農改場的協助下,開始種植台梗4號香米。沒想到30年沒耕作的土地,擁有的豐厚肥力,讓無毒海稻米第一年就試種成功。而且鹽分厚重的海風,讓香米的芋頭香氣更濃郁,也讓石梯坪的海稻米從此打出名號,為台灣東海岸再創一個值得傳說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