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一推一拿 脫臼骨折復位? 神奇的中醫正骨法

中醫骨傷科的治療主要是採用正骨手法復位、夾板局部定位、中藥外敷內服以及即時的功能鍛鍊。(shutterstock)
中醫骨傷科的治療主要是採用正骨手法復位、夾板局部定位、中藥外敷內服以及即時的功能鍛鍊。(shutterstock)

文/杜美賢(中醫師)
當年在門診跟著一位中醫教授看診,一天,有一位年輕人被幾個朋友送進了急診室,是手臂脫臼。 

這年輕人有慣性脫臼史,跟朋友相約去游泳,一個動作不小心手臂就脫臼了。當下,教授讓他躺在地上,自己也坐下,只見教授拉著他的患側的手,用腳在腋窩下一蹬,聽到「咯噔」一聲,脫臼的手臂就復位了。不需住院,也沒服用藥物,就讓他離開了。因為是慣性脫臼,所以教授建議那青年,應該服用一些補氣血的藥物,才不會常患 。 

接骨、正骨,是中國古代醫學「十三科」之一,用以治療骨折、脫臼等外力導致的骨關節損傷。清朝著名醫家吳謙的「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沿用至今。而在古時,還有一些在現代看起來頗為神奇的接骨方法--神奇的柳枝接骨和銅接骨法。 

柳枝接骨法

明末清初醫學家傅青主在《金針度世》一書中有記載已失傳的骨科治療方法「柳枝接骨法」。 

書中敘述,醫家把剝去皮的柳枝整成骨形,柳枝中間打通成骨腔狀,然後放在兩段碎骨的切面中間,代替被切除的骨頭。再把兩個切面都塗上熱的生雞血,之後塗上能生長肌肉的石青散,把肌肉縫好,再敷上中藥接血膏,夾上木板固定骨位,便完成治療。隨著骨折癒合,柳枝逐漸融為骨骼的一部分。 

明末清初醫學家傅青主在《金針度世》一書中有記載已失傳的骨科治療方法「柳枝接骨法」。(shutterstock)明末清初醫學家傅青主在《金針度世》一書中有記載已失傳的骨科治療方法「柳枝接骨法」。(shutterstock)

不但如此,手術結束後,使用甘草湯或鹽湯就能解掉麻醉劑的麻醉效用,使麻醉藥能很好的受到控制。 

元朝醫家危亦林在《世醫得效方》中寫到,他主張骨折或脫臼後進行復位之前應先進行麻醉,再施術。他使用「草烏散」作為麻醉藥,以酒調服讓患者服下,等病人昏睡後再施行骨科的整復或手術,術後令病人服鹽湯或鹽水即可甦醒。後世的《傷科大成》也有麻藥的製作與應用,能使患者任刀割接骨,也不覺痛苦。 

銅接骨法

關於接骨還曾有醫案記載,有人因為摔跌而斷了腿骨,醫生用銅末拌酒給患者服用後,就接續好了。等病人死後十餘年在遷葬時,發現他的腿骨被接好的地方有銅末在周圍。傷科治療法中有許多使用銅接骨的處方。這種檢視治病後的效果性實驗,在許多醫案的書中都有記載。

中醫八大正骨手法:

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清朝著名醫家吳謙將正骨手法總結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大法,後世稱之為「正骨八法」。 

1. 摸法:

是「八法」之首。「摸」是為了解損傷的輕重及深淺,再結合其他診察方法,為治療提供診斷依據。 

首先使用手仔細摸所傷之處,診斷出其病因,如骨斷、骨碎、骨歪、骨軟、骨硬;筋強、筋柔、筋歪、筋正、筋斷、筋粗、筋翻、筋寒、筋熱;新傷亦或舊傷。先摸其或為跌撲,或為錯閃,或為打撞,然後依法治之。 

2. 接法:

使已斷之骨,合攏一處,復歸於原處。 

凡骨之跌傷錯落,或斷而兩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亂,或岐而傍突,觀看其形狀,緩緩接之,使斷者復續,陷者復起,碎者復完,突者復平。醫者或用手法,或用工具兼用之,看醫者的選擇。 

骨折的類型以及骨折端移位的情況是非常複雜的,接法是對各種骨折復位方法的總稱。 

3. 端法:

一種治療骨折脫位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手法操作,來加大骨折端角度和擴大畸形,使骨折達到復位。 

方法是兩手或一手擒定應端之處,酌其重輕,或從下往上端,或從外向內托,或直端、斜端。蓋骨離其位,必以手法端之,不需幾日骨縫即合,手法須不偏不倚,日後才不會有長短不齊之患。 

4. 提法: 

又稱為牽引法,是治療筋骨損傷以及關節脫位的必施之法。 

此法是筋骨取直之法,凡搭疊之骨離此不能復位,粉碎之骨離此不能完整,脫臼之骨或筋胞離此不能復歸。在臨床具體應用時,應本著「輕者不重提,重者不輕提」的原則進行靈活治療。 

提法是讓陷下之骨,提出如舊。方法有數種,有用兩手提者,有用繩帛繫高處提者,有提後用器具輔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傷之輕重淺深施治。否則舊患雖去,而又增新患。 

5~6. 按、摩法: 

按法,是指用雙手向下按壓損傷部位,有祛瘀消腫、活血止痛的作用。 

摩法,是指用手徐徐揉摩患處,有通經活絡、祛瘀止疼的作用。 

兩法常聯合使用,多用於軟組織損傷及骨折以及脫位後期的治療。(shutterstock)兩法常聯合使用,多用於軟組織損傷及骨折以及脫位後期的治療。(shutterstock)

此法適用於皮膚筋肉受傷,但腫硬麻木,而骨未斷折者。或因跌撲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鬱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 

兩法常聯合使用,多用於軟組織損傷及骨折以及脫位後期的治療。 

7~8. 推、拿法: 

推者,是以手推之,使還舊處。 

拿者,或兩手或一手,捏定患處,酌其宜輕宜重,緩緩以復其位。 

推拿,以通經絡氣血也。(shutterstock)推拿,以通經絡氣血也。(shutterstock)

若腫痛已除,傷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轉搖不甚便利,或有筋縱而運動不甚自如,又或有骨節間微有錯落不合縫者,是傷雖平,而氣血之流行未暢,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經絡氣血也。蓋人身之經穴,有大經細絡之分,一推一拿,視其虛實酌而用之,則有宣通補瀉之法,所以患者無不愈。 

※※※ 

學生時代,一位中醫教授談到,西方的接骨方式,是將斷骨處銜接得十分密合或用鋼釘定住,可是癒合期卻比中醫採用的方式還要多出半年的時間。因為斷骨處需要有磨擦,才能快速長出骨痂,把斷骨處銜接得十分密合,就沒了摩擦的空間,所以影響了骨痂的生長,減緩了癒合的速度。中醫則經過正骨八法的手法,然後再採石膏半托固定後,再加上用藥,通常可更快的恢復。 

而有些粉碎性骨折的病例,碎骨留在體內會怎樣呢?其實,碎骨可以被體內自動吸收,不用擔心會留下後遺症,這也體現了人體的奧妙。 

中醫骨傷科的治療主要是採用正骨手法復位、夾板局部定位、中藥外敷內服以及即時的功能鍛鍊。目前已總結出一套較為完整和科學的閉合骨折三期分治理論與方法,對指導臨床有積極的作用。 

接骨、正骨,是中國古代醫學「十三科」之一,用以治療骨折、脫臼等外力導致
的骨關節損傷。(shutterstock)接骨、正骨,是中國古代醫學「十三科」之一,用以治療骨折、脫臼等外力導致 的骨關節損傷。(shutterstock)

針對骨折三期的劃分,一般認為,骨折開始的兩週左右為初期,此時損傷局部瘀血凝結,腫脹疼痛,宜用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藥;二到四週左右的時間為中期,這時瘀化腫退,骨折斷端已初步接合,治宜接骨續筋、和營通絡;骨折四週直至癒合為後期,這階段宜補氣養血、補益肝腎。此為骨折三期分治,雖有原則性與規律性,也有其靈活性,不能拘泥不變,還要根據人體的差異而不同,如體質的強弱、骨折的部位等因素而考慮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