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雲嘉屏

守候台灣野生動物 只為傳承記錄

劉燕明導演在草本傳奇拍攝黃頭鷺遷徙盤旋鳳凰谷。(記者李芳如/攝影)
劉燕明導演在草本傳奇拍攝黃頭鷺遷徙盤旋鳳凰谷。(記者李芳如/攝影)

文/記者李芳如
來到嘉義縣太興草本傳奇訪友,巧遇知名生態導演劉燕明,在風景秀麗,採光極佳的「草本傳奇」賞鳥景點,遠眺萬鷺朝鳳的鳳凰谷前,來杯咖啡、點心,觀賞黃頭鷺遷徙盤旋,愜意優閒的暢談,度過一個美好難忘的午後時光。

年近七十歲,屢獲海內外大獎肯定的生態紀錄片,被稱作台灣生態攝影的始祖,他就是導演劉燕明,三十多年前就開始默默耕耘生態攝影,扛著四十多公斤重的器材上山下海,拍攝野生動植物。

導演劉燕明從1984年開始拍攝紀錄片,資歷已超過38年;在拍攝期間很少吃午餐,他說,「為了準備午餐可能要浪費半個小時,如果只為了這一餐可能會漏掉很多珍貴畫面,所以就乾脆不吃或僅吃一些水果。」

拍攝生態紀錄在外人看起來很辛苦,卻是他窮盡一生喜愛的工作。上山拍攝,搭帳篷吃泡麵都是常事,只為抓住瞬間永恆、珍貴畫面,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一頭栽進動物世界 熱愛拍攝野生動物

從小就喜歡動物的他,回憶起第一次近距離觀察獼猴時,他說,第一次跟吳海音博士近距離觀察獼猴,當時興奮得熱淚盈眶,獼猴在眼前蹦來蹦去,非常可愛,牠們過著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動物的純真,喚醒了人應該要返本歸真,令人非常感動。」

也因此他一頭就栽進了動物世界,他說,「拍攝野生動物是我最熱愛的工作。」

 台灣最大猛禽「熊鷹」也有柔情的一面,為雛鳥細心撕開獵物,送進雛鳥的嘴。(劉燕明提供) 台灣最大猛禽「熊鷹」也有柔情的一面,為雛鳥細心撕開獵物,送進雛鳥的嘴。(劉燕明提供) 

為了完整拍攝台灣最大猛禽「熊鷹」的自然生態傳承,從幼鳥、母鳥育雛、以及幼鳥離巢等珍貴畫面,他跋山涉水進入了無人煙的深山,尋找鷹巢,耗時14年才完成台灣首部「熊鷹」紀錄片,片名為《希望之徵》。

他娓娓道來,「1999年開始,我到台東拍熊鷹,曾連續29天,住在離地面21公尺,將近8層樓高的樹屋裡,隔著50公尺的距離觀察記錄熊鷹。」

「記得當時在樹屋裡面,看到那麼兇猛的熊鷹,竟然可以花一兩個小時的時間,為雛鳥細心撕開獵物,送進雛鳥的嘴。」他說,「在大葉楠樹屋裡看到熊鷹的柔情,是此生難忘的畫面,少數讓我眼睛發亮的回憶。」

 台灣最大猛禽「熊鷹」也有柔情的一面,為雛鳥細心撕開獵物,送進雛鳥的嘴。(劉燕明提供) 台灣最大猛禽「熊鷹」也有柔情的一面,為雛鳥細心撕開獵物,送進雛鳥的嘴。(劉燕明提供)

抓拍記錄萬鷺朝鳳 精采壯觀畫面

每年8月底開始,來自日本的黃頭鷺南遷過冬,出現黃頭鷺大遷徙的的壯觀場景,在地人稱為「萬鷺朝鳳」,成千上萬的黃頭鷺,順著北方氣流南下嘉義縣太興村生毛樹溪山谷,鳥群隨著氣流變換隊伍,有時像一條白色彩帶在空中舞動;有時又像一條白龍盤旋在空中,十分壯觀。

白頭鷺在鳳凰谷前隨著氣流變換隊伍盤旋。(劉燕明提供)白頭鷺在鳳凰谷前隨著氣流變換隊伍盤旋。(劉燕明提供)

劉燕明也為此專程南下拍攝,為了觀察太興村特有的「萬鷺朝鳳」遷徙秀,一待就是十幾個工作天。

他說,「太興山上每天大概十點以後,就會起一層非常薄的霧,很難克服,我這個拍了三十幾年野外工作的,我都覺得很難拍,所以我為什麼待十幾天。」

午後在太興草本傳奇賞鳥景點,來杯咖啡、點心、茶點,愜意優閒的度過一個美好下午茶時光。午後在太興草本傳奇賞鳥景點,來杯咖啡、點心、茶點,愜意優閒的度過一個美好下午茶時光。(記者李芳如/攝影)

每當成千上萬的黃頭鷺在空中交會盤旋,讓他感到相當振奮,他說,「很壯觀!很精采!尤其牠們在盤旋的時候,在要越過嶺線到下一站的時候,牠們在空中交會,甚至有兩三群在盤旋,那個場面確實很壯觀!」

為此,他特別走訪當地耆老鄉親,了解黃頭鷺遷徙歷史,他發現當地第六代人從小就看到這景觀也不覺得奇怪,反而是這幾年便成熱門奇觀了。他說,「黃頭鷺遷徙在這邊應該是很久了,追根溯源,牠們遷徙過程估計約有幾百年,牠們的時間來歷應該很長。」

台灣生態記錄 是使命與責任

談到拍攝野生動物,劉燕明開心的表示,我和台灣野生動物之間簽了一紙無字的默契書,「一到河口、溼地沼澤、山上,扛起沉重的腳架和攝影機,穿梭在雲霧飄渺、綠意蓊鬱的山林間就夠我開心快樂!拍野生動物不是要給動物看,也不是給我自己看,這些資料是要給台灣人民看,畢生記錄的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這些都不是我個人的財產,此生精華歲月所拍攝的野生動物成果全數捐出來,要與台灣人民共享!」

台灣野山羊(學名:Naemorhedus swinhoei),又稱台灣長鬃山羊、台灣羚羊、台灣氈鹿,是台灣特有種的動物,也是台灣唯一的野生牛科動物。(劉燕明提供)台灣野山羊(學名:Naemorhedus swinhoei),又稱台灣長鬃山羊、台灣羚羊、台灣氈鹿,是台灣特有種的動物,也是台灣唯一的野生牛科動物。(劉燕明提供)

半輩子以山林為家,視野生動物如家人的劉燕明,記錄野生動物彷彿是一種使命與責任,「只要我還有體力,還有能力,有人願意繼續支持我拍攝野生動物,我一定會無條件的為台灣生態記錄,繼續做到不能走為止。」

白額雁冬候鳥。(劉燕明提供)白額雁冬候鳥。(劉燕明提供)

無私的奉獻 承傳過程很重要

早期台灣還在戒嚴時期,要自由拍攝非常不容易,而他卻常常突發奇想,想拍一些與眾不同的影片,他說,我起初想拍公害議題,這在當年那個戒嚴時代何其敏感,後來,我想改拍台北的一天,記錄人與人在這個大千世界的互動,又因當時封閉的社會氛圍所致,連到中央市場和遠東百貨拿起攝影機都有警察來關切阻止。

啄花鳥科啄花鳥。(劉燕明提供)啄花鳥科啄花鳥。(劉燕明提供)

比如我們看一則新聞,也許三五分鐘就看完,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一則新聞是經過多少人力、物力、精力、時間、心血等等,也許是幾百人合作才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些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記者採訪,經過整理、排版、校對,再由印刷場印出來,那個過程有多辛苦,多精采,有多少人力在幫,你看一分鐘可能有十個、一百個人付出才出現這一分鐘的新聞,這個過程很重要,很多人不知道背後的辛苦。」

他說,有一次去拍攝送報請況,卡車送報紙一捆一捆的搬上貨車,卻被警衛喝止,「出去!不能拍!」我回說,「拍報紙有什麼祕密啊?」他說,「不能拍就是不能拍!」動不動就是要有公文才可以拍。

就連拍中央市場各類食物販賣過程也要有公文,他說,「中央市場叫賣也很精采啊!我去拍啊,經理出來說,『你是哪個單位啊?你有沒有公文啊?』我說中央市場叫賣還不能拍啊?他說,『不行!你要拿公文來。』」

台灣有六百多種鳥類,劉燕明三十幾年間拍攝約四百多種鳥類,談起各種鳥類的特性,如數家珍。而被問到為什麼喜歡拍鳥?他說,「拍野生動物很自由,牠們不會跟我要公文,不問我為什麼拍牠們。我不必發牠們通告、不必給牠們鈔票,只要想辦法等牠們就好。」

2019鰲鼓濕地拍攝尖尾鴨。(劉燕明提供)2019鰲鼓溼地拍攝尖尾鴨。(劉燕明提供)

他守候野生動植物,奉獻出畢生心力,且甘之如飴、無怨無悔,拍攝野生動物讓他深刻的體會到,地球所有生物,都沒有義務讓我們成名成利,在守候過程中,用謙卑感恩的心來記錄野生動植物,「台灣野生動物不是我個人的資產」,尊重生命是每個生態記錄者的基本,「絕對不要為了拍攝去犧牲動物的生存權」。

劉燕明一生奉獻於自然生態拍攝,他將三十幾年來所拍攝的膠捲底片,全數無償贈與林務局。他說,我毫無眷戀也無償地捐出畢生心血給台灣人,只希望無私的奉獻這個精神能承傳下去。

八色鳥(夏侯鳥) 。(劉燕明提供)八色鳥(夏候鳥) 。(劉燕明提供)

燕鷗燕鷗。(劉燕明提供)

劉燕明(大鬍子先生)係國內有名的生態攝影專家、導演,從1978年的作品——中國繪畫與技法(The Art of Chinese Painting)獲金穗獎,入圍27屆亞太影展,到2019年有熊國短片HD製作YouTube播出台灣黑熊保育協會,三十幾年來他的作品得過無數攝影獎項,特別2014年他的作品「熊鷹雄英」,榮獲美國休士頓影展金牌獎。◇

 鴛鴦。(劉燕明提供) 鴛鴦。(劉燕明提供)